第三十一章:宣城县



    南直隶属于金陵直辖的地区,宁国府是府衙所在,宁国府下辖宣城县(首县)、宁国县、泾县、太平县、旌德县、南陵县。

    话说朱棣出发以后,驿车辚辚,黄土飞扬,出宁国、过淮河,沿着一条横贯南直隶的古老官道慢慢向前而行。朱棣与随行的李后才和灵郎等人晓行夜宿,不觉已过三天。

    这一日已到了宣城地界。傍午时分驿车驰入了一座猛恶林子,四面只见古木参天,浓荫匝地,不辨天光日影,形势十分狰狞险恶。李后才抱怨朱棣不肯答应以他的钦差手谕让沿途官驿派兵护送的要求。狄公执意不惊动地方,悄悄地来到宣城县治。

    朱棣看出李后才的心思,便搭讪上说话,只想让他忘怀了眼前的恐惧。

    不过如今到了这宣城县治所,那接下来那份钦差的手谕就到了派上用场的时候。

    有了邱福的手谕,做起事情来自然要方便许多,至于说那地方上的县令和李后才的品阶相当,但是带着邱福的手谕再加上李后才石四殿下近臣的身份,地方上自然不敢有任何的携带。

    在朱棣的安排下,匆匆安顿了行囊眷属,一行人便赶来内衙查收刑狱案卷;披阅功、仓、户、兵、法、士各房的文牍簿册。

    一问才知,这位新上任的县令名叫张有才,乃是去年恩科的进士,本来在翰林院做一个文案,但是由于做事情兢兢业业,这才有了能够做一县之主的机会。

    不过自从前任知县莫名其妙的在任上死了以后,这县衙之中遗留了诸多未完的公务,等待王有才善后。

    王有才做事情秉性慎肃,律己谨严,事无巨细,皆必躬亲。又不敢草率处置,故吩咐县丞陪侍着,遇有疑难,一同计议,毕竟县令空缺的时日里,这县丞就等于是一县之主。

    简单的了解了情况以后,李后才这个巡查使就开始了自己的工作,屏退左右之后,。实际上还是朱棣在做事。

    夜已深沉,谯楼早起了更,书案上铜烛台的烛火照映在朱棣苍白憔悴的面颊上。李后才忧虑地望了朱棣一眼,担心朱棣积劳成疾,把个身子毁坏了。

    毕竟在他知道了朱棣和张玉的情况以后甚是担心,朱棣伤势颇重,这才得以复原就又投入了劳心费神的案牍之中。

    李后才原是朱棣的老家人,也就是中都凤阳,他是首届恩科进士,再加上是凤阳人,就到了朱棣身边,几年下来,不管是朱棣外出办事,还是受罚被骂,便一直跟随朱棣左右,为朱棣出谋画策。

    李后才命侍候在书斋门外的老书吏将一应文牍、案卷、簿册全数搬去馆库妥善存放,并委派专人监管。

    等李后才做完一切,朱棣才回头笑着对李后才说:“我见这宣城山阜峻秀,川泽广远。城市里人烟辏集,车马骈驰,店肆林立,买卖兴隆。可见物产丰饶,百姓富足。那簿册上记载这里一向旱涝不作,岁岁五谷丰登,鱼米果鲜,应时而出。且有运河漕运之利,南商北贾,奔走阗咽,端的是个富饶之地。算来也应是托天洪福,只不知富庶如斯,其民风如何?孔子说,庶之然后教之,这乃是敦敷王教,可见这位王县令做事情倒还可靠。”

    李后才面露喜色说道:“公子,我粗粗翻阅了这里的刑狱案卷,根据卷宗记载,这宣城县夜不闭户,户不上锁,盗贼绝迹,犯罪之人更是少之又少,如此民风淳朴之地应当商业发达,但是我这心里却对此有些不安。”

    朱棣笑着说道:“是啊,如此安宁祥和,盗贼绝迹之地却出了前任知县被杀而至今不能结案的悬案,却是让人不解啊。”

    李后才回道:“我现在也理解公子为何要首选宣城县了,是为了前任李县令而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