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回京和升官-第2/2页



    韩爌拉着钱龙锡一起为袁崇焕张目,这才有对他一路破格的提拔。

    可是,袁崇焕属于典型的实用主义,真正做到了洁身自好,绝不沾染党争。

    有一说一,不管他有过什么样的失误,对于守卫辽东这件事,他从不曾动摇。

    甚至于说他私通后金,那绝对是无稽之谈。

    袁崇焕若是有意投降,后金别说给他封王了,让皇太极把宠妃大玉儿送他,一准都能同意……

    ……

    对于袁崇焕的意愿,傅斯年稍显隐晦地同意了。

    有些事不能明说,否则就成了内外勾连。

    但伏笔要遇险埋下,省得以后袁崇焕不听劝,于是道:

    “袁督师,只盼他日我特意提醒的时候,你一定要听得进去才好!你毕竟远在边关,朝中的事有时候不全知道。”

    袁崇焕大喜,当场做了保证。

    一顿酒下来,宾主尽欢,两人都达到了目的。

    第二天,傅斯年不再停留,直奔京城而回。

    眼看已经入秋,有些地方的旱情怕是已经开始了。

    对于抗旱救灾,傅斯年早已有了丰富经验,得赶回去帮崇祯撑住场面。

    这趟出去,前后将近四个多月,崇祯就觉得身边少了傅斯年,心里好像都没底了似的。

    傅斯年回来后,他立即拉着对方谈论许久。

    对他前期做的许多工作,崇祯以自己的方式表达了感谢。

    几天后,傅斯年就收到了擢升的旨意,委任他为中军都督府的都督佥事,正二品。

    单以品级论,见到六部尚书都不用弯腰了。

    之所以给他升这个职位,是因为中军都督府下辖了不少临海的卫所。

    有了五军都督府的职位,傅斯年就可以名正言顺地管理海事。

    虽然到了明朝后期,五军都督府越来越趋向于荣誉单位,可也分谁坐那个位置。

    皇帝若是支持,那官员说话照样有力度。

    何况傅斯年也是大明朝的实权人物,谁敢说瞧不起锦衣卫指挥使啊?

    傅斯年将路上总结的赈灾之法,伪装成杂书,交给了王承恩,嘱咐他找机会放在崇祯的书房里。

    这天崇祯批阅完奏章,随手拿起案牍上的一本书,翻看之下,发现是关于如何应对旱灾的书籍。

    崇祯读了之后,发现里面说的非常有道理,只不过有些办法还未经检验。

    他一边翻书一边用手沾口水,王承恩进来递茶的时候,噗通一声就跪下了,还磕头不止,嘴里喊:“皇爷恕罪!”

    崇祯很纳闷:“大伴快起来,这是怎么了?”

    “皇爷,您的嘴……”王承恩赶紧端来一盆水,让崇祯自己看。

    原来崇祯因为沾口水翻书,弄得嘴唇上全是墨迹。

    “嗯?这书刚写没多久?”他喃喃地道。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