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端午节的“艾”



"                                                                                第三次收到明帝回信后十多天,端午节到了,班昭也从起初的失落中慢慢走了出来。

  一早起来,她就跟杏儿一起,上山收割艾草。

  依照端午节习俗,割回艾草后挂在门上,晒干了可以熏蚊虫、除瘟、辟邪。今年曹家新添了孩子,孩子更怕蚊虫叮咬,艾草需要多准备些。

  艾草被称为“纯阳之草”,收割艾草的最佳时间是在端午节当天,但并不是在早晨,而是正午阳气最盛的时候。

  但是由于时令已到夏至,中午太阳毒辣,女孩子又怕晒,所以她俩才赶一早起来去收割。反正又不是入药,哪个时间收割区别不大。

  她们来得早,山上的人并不多。早晨日头不晒,山风拂过脸庞,传来阵阵清凉。不大会儿功夫,就收割了一大捆。

  两个人一起捆扎好,然后坐在上面,仰头看天,长舒一口气。这个时候日头已经爬得老高了。天儿开始热了,她们稍休息一下,就要往回走。

  就在班昭的视线从天空回到艾草堆的时候,发现不远处有一个人影儿,她仔细一看。

  那不是卞琢玉吗,他怎么一早也来这里了?

  一个大老爷们,不至于也怕中午的日头晒吧!

  既然认出他了,依班昭的性格,自然要打声招呼。她大喊一声:“诶!琢玉,你怎么也这么早上山了?”

  “老师,我远远看得像你,只是不敢确认,”琢玉也在远处喊到。说着,朝班昭走来。

  “以后,别喊我老师了,我好多年没教你念书了,咱们年龄相仿,你喊我曹班就行!”班昭跟他交代。

  “好的,曹班!”琢玉脸一红,说,“我这样叫着不大习惯,还是叫你老师吧!”

  “学会顶嘴了,是不?”

  “老师,不曹班,虽然你只教过我几个月的文章,但每一篇我都记得呢,”卞琢玉深吸一口气,仿佛是鼓足勇气似的,说道,“比方说《诗三百》里的那首《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琢玉念得朗朗上口、声情并茂,让班昭有那么一瞬间,竟有些感动。想不到这小子,当时学得还挺用心的!

  这个时候,她当然能明白琢玉的心思。但是,他们之间,是不可能的。

  这不代表她讨厌琢玉,相反还有那么一些好感。她喜欢他那种执着、认真的劲儿。给他交代一件事情,只要他没有理解错,总能够完成得很好。

  虽然她只比他大两岁,但在她眼中,他只是一个孩子。不知什么原因,他给她的感觉,始终停留在了他十二岁之前。

  即便现在看到他,已经长成一个高大的小伙子了,这种感觉依然没有变。要知道,琢玉还是一个单身青年,而她,已经是孩子他妈了。….

    尽管她有时候会莫名感到孤独,但她需要的只是灵魂上的陪伴,而不是相处过日子的人。至少现在如此。

  真要说相处过日子的话,杏儿就够了,要什么男人,啊哈!

  今天能够在这里与他碰面,凭班昭的感觉,绝不是什么碰巧,肯定是他有意为之。

  她不能让琢玉越陷越深,得想办法救救他,但不能伤害他。

  她看看旁边的杏儿,再看看琢玉,感觉他俩倒很般配。于是笑着说道:“趁着现在不热,我再多割点儿,今年添了小子谷,以后用艾草也多。杏儿,你就跟琢玉一起,把咱们已经捆好的先送回去一趟吧!”

  “好嘞!”杏儿欢快地答应。

  “琢玉,肯不肯帮我送一趟啊?这儿有两捆,你俩一人一捆。”班昭问琢玉。

  “当然可以啊,只要老师想送,我送八趟,十趟都没有问题啊!”琢玉满口答应。

  于是杏儿和琢玉,一人一捆艾草,背在肩上,下山而去。

  他俩刚走出几步,远处传来了信天游的歌声——

  阳畔畔上的圪针哎,背洼洼上的艾,

  甚时候想起你甚时候来,

  说好的那个日子哟你不那个来,

  你来了娃娃呀正吃那个奶...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