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皇帝的来信



"                                                                                班昭内心好一阵激动!

  她迫不及待地,将书信从头至尾,细读一遍。

  明帝在书信中批评了曹寿当时对案件的处理结果,“使罪犯得不到惩罚、正义得不到伸张”,以至于后来再次酿成大祸。这样的处理方式,表面上“粉饰太平”,本质上是“欺上瞒下”,是需要严厉惩罚的。

  曹寿已死,且是因为对这起案件的忧心而死,可见他最终认识到了错误,还是个善良之人。但是大汉国虽需要善良之官,但不需要“只剩下善良”的懦弱之官。

  这样的官,不敢直面问题、没有责任担当,保护不了群众、惩治不了恶人,做百姓可以,做官员是万万不行的。

  显然,曹寿做县令是不合格的,更不配为“优秀县令”,朝廷必须要把给他的荣誉收回。

  就惩罚结果,明帝表明“该案件性质虽然恶劣,但班昭既然‘千里投书’于朕,念在曹家父子先后做县令,任上任劳任怨的份儿上,朕会吩咐司隶校尉,免于对曹寿家人的牵连。”

  信中剩下的就是对班昭文章的赞扬。在他看来,同她哥哥班固相比,她的文章“文采不分伯仲,义理在其之上”,尤其十分欣赏她在案卷中所提出的一个观点:

  “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

  最后欢迎班昭以后有什么事儿,再给他写信。但是,考虑到作为一国之君的威仪,这事儿,绝不能让第三人知道。否则,不光班昭要死,任何知道的人也绝无活路!

  文如其人,单从信件看来,明帝的有些话语虽斩钉截铁、严正霸气,但整体通情达理,不像传说的那样狷狂。

  念完之后,她又打开方形盒子。里面果然是一枚令符,做工精细复杂,而且还是金镶玉,看起来很难模仿。

  她再翻看里面的地址。地址很普通,是县城的驿站。只是在具体邮寄点上,写得很详细,是第一区第九室找九号联络员。

  县里驿站她很熟悉。过去她给哥哥写信,有些时候就是通过驿站,不过是三区。至于一区,她没有看见,也没注意到。

  班昭将信件反复默念几遍,然后仔细收起来,装进盒子里,找自己房间最隐蔽处存放。

  吃饭的时候,曹父不经意问一句:“是谁从洛阳给你的书信?”

  “当然是我的哥哥啦!”班昭轻轻掩饰。

  曹父没有再问。班昭清楚,这个答复,肯定是难以让他信服的。曹父浸润官场多年,不可能察觉不到送信人的仪表与行为。但正因为他浸润官场多年,知道班昭既然不给他说,他也不能再多打听了。

  有些事情,对方不告诉你,反而是对你的一种保护;而你不知道,反而是一件好事。

  随后几天,班昭在闲暇之余,就拿起书信细细品读。其实,这封信在她读过两遍后就已经烂熟于心了。只是,这可是当朝天子写给自己的书信啊!而且还是这么长长的一篇。….

    天子能答应自己的请求,而且在百忙之中给自己回了信,这对她一个还在乡村生活的小女子来说,是多么地荣耀和不寻常啊!

  她每一次翻看信件看,就激动一次。透过书信,她甚至感受到了天子那博大深沉的心境。

  其实,这些日子,班昭表面上风风火火,内心里却有自己的烦恼。

  过去相公曹寿在世,两个人都喜好读书。他们在一起的很多时间都会看书,写文,交流心得。他去县衙办公,短暂分开后,也会鱼雁传书,互诉衷肠。与曹寿在一起,她的精神世界是无比丰富的。

  现如今,他身边却缺了这么一个知心的人儿。跟哥哥写个信吧,一两个月也完不成一个往返。现在虽然身边多了一个杏儿,但却是大字不识一箩筐。手把手教她,她倒也听话,也很认真努力地学。但程度在哪儿摆着,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起来的。跟杏儿在一起,多的是身体的嬉闹,少的是心灵的交流。

  现在,明帝的书信,如一枚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在她的心中荡起一圈圈的涟漪。

  明帝何许人也,他可是从小就有汉朝最著名的大儒教导,十岁就通晓《春秋》的啊!既然有了跟这样一位博学皇帝的沟通渠道,她就得利用起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