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长城



山峦之上,视界广阔。

 碧空如洗,艳阳高照。

 放眼望去,广袤的草原上,随风起伏的翠浪,层层叠叠涌向天际。

 天穹尽头,一溜暗绰绰的黛影,便是阴山。

 此情,此景,足以令人陶醉。

 只是,此时,此地,也无牛羊也无歌。

 扶苏收回视线,脚下的九原长城,便是大秦抵抗匈奴的最前沿。

 山脚下,大批蜂蚁般的劳工苦役汇成一条条黑线,将巨量的土木石料运上山脊。

 视线顺着山脉延伸,隐约可见三五处相同的劳作场景,一座座快要竣工的石台拔地而起。

 待高台建成后,相互之间通过燃放不同的烟火信号传递讯息,旦夕可至千里,俗称烽火台。

 从建筑工程学信息编码及传递效率来看,这项无与伦比的国防工程完美融合了当代最高科技。

 亲眼见证人类文明奇观的建造现场,苏扶只能确认一个不科学的事实。

 自己真的从chatgpt时代穿越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朝,具体一点,始皇三十七年(即公元前210年)七月。

 此时的长城,除关隘与烽火台使用砖石增强防御外,其他步道和墙体都是夯土而建。

 所以,从扶苏的视角看去,向远方延伸的长城,更像一条茁壮成长的金色巨龙。

 作为龙的传人,灵魂深处无一例外都烙着象征保家卫国的长城印记。

 古语说:既来之,则安之。

 但,扶苏还是希望自己的到来,能令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哪怕只有一点点。

 因而,得到周琳的供状后,他坚持来看一看建设中的长城。

 此时此刻,他的感受比任何人都更深沉,也更复杂。

 扶苏身后,蒙恬考虑更多的,是即将与关中军团可能爆发的大战。

 周琳交代,为了隐瞒始皇驾崩的消息,赵高命令出巡队伍沿着既定的线路进行。

 据日程推算,此时他们应该进入雁门郡,接下来是云中,再到九原,然后通过直道南下返回咸阳。

 原本蒙恬建议扶苏尽快回咸阳掌控大局,自己带兵前去抓捕赵高与李斯。

 如此,公子不用参与到可能的杀戮中,依然能维持仁厚的名声,对顺利继位最是稳妥。

 可权衡之后,扶苏对蒙恬表示感谢但拒绝离开,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陛下之死疑点甚多,为人子,为君臣,我岂能顾惜声名置身事外?

 同时,扶苏认为,自己出面或许能使两大军团避免无谓的杀戮;而且,名义上,自己这个始皇帝嫡长子,才有资格处置家奴赵高。

 在他看来,即使赵高李斯提前派人控制了咸阳,但只要抓到这两个主犯以及胡亥,其他的都是浮云。

 最终,扶苏说服蒙恬,与之一同前往,争取和平解决关中军团。

 至于九原大营,交给蒙恬的裨将,武城侯王离。

 这位武城侯身世显赫,爷爷是大名鼎鼎的王翦,父亲是横扫六国的王贲。

 扶苏的印象中没听说过王离,不过他相信蒙恬的眼光,长城军团的二把手,绝对不差。

 现在,虎背熊腰的王离站在蒙恬侧后,视线在前方二人之间来回转换。

 他的心头满是疑惑,好些事都看不懂了。

 往日里温言细语的监军一脸肃然,曾经清澈见底的眼神,平添了几分深邃与玄奥。

 尤其得知扶苏将亲率三千骑兵正面迎击关中军团时,一向以敢打敢拼著称的王离惊掉了下巴。

 三千对二十万,那可是诸兵种齐全的关中军团!

 即便去掉随从民夫和郡兵,也有十万之众,区区三千骑,开什么玩笑?

 他私下多次提醒蒙恬,公子书读得确实多确实好,但打仗不是儿戏。

 哎,也不知马服君家那位书痴,在长平的坟头草有多高了?

 蒙恬却安之若素,还笑着让他稍安勿躁,毕竟公子说过,三天后进行操演,成与不成看了再说。

 谁知道两天过去,三千骑兵压根没动,最后一天竟还巴巴地跑来爬城楼观山景。

 若武安君那个杀神还活着,看到咱们这位公子,即便不被气疯,也肯定得憋屈死。

 还有还有,你瞅瞅,这荒山野岭沙土飞扬的破工地有啥可看的,还看个没完了?

 怪事层出不穷,让王离百思不解百爪挠心百无聊赖百年好合,咦,好像有什么奇怪的东西混进来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