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集:重耳退避三舍
重耳流亡19年呐。您想想出门逃难那一年。他是43岁。19年之后。他都62了,62岁的重耳才回晋国成为国君。这将近20年的时间。就是苦苦游荡,历经了人世间最多的苦难,最大的羞臊,还有最有远见的祝福与支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啊。
到齐国的时候,那会儿齐桓公还没死呢,一看这重耳,将来必成大器。给了很多钱,给了很多车马。到宋国的时候,宋襄公刚打完败仗,仁义之师那大旗都找不着了,但是他也肯定重耳必有作为。也是赠钱赠物,楚国就更别提了。
楚王一见重耳,笑着问他,我对你这么恩爱,你将来对我怎么样啊?重耳大大咧咧擦了擦嘴上的油,怎么的,正吃着香着呢,将来我跟你一旦打起来,可以退避三舍呀。这一舍是三十里。重耳敢说这个话,真就有这份志气跟能力,因为是苦难铸就了重耳。而历史再一次向人们证明了在苦难中站立起来的人是怎样的坚强。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流亡期间,赵衰在生活上非常照顾重耳,路上携带饭食,走散了都宁肯饿着也不吃,留着给重耳。这赵衰还在流亡途中多次献计协助晋文公脱险。
在此期间,还有一段故事需要介绍一下。这一伙人到了齐国,当时齐桓公还活着,齐桓公早就听闻重耳的贤名,听说他来到齐国,就早早派人到郊外迎接,安排高级宾馆,赐给他几十匹宝马,生活用品吃喝拉撒一应俱全。除此以外,还在宗室中挑选了一位貌美女子嫁给了他。在温柔乡中,重耳完全忘掉了他的使命,套用一个词就是乐不思晋,成天声色犬马,卿卿我我,沉醉在温柔富贵乡里,逐渐丧失了斗志,感觉就这样在齐国终其一生,也是个不错的选择。
看到这种情况,赵衰等人就集体商议:我们历尽万苦来到这里,最终的目的是要复国,但主公这样乐不思晋,寻欢作乐,那我们的大事就成不了了。辛辛苦苦流亡这么多年,这样下去岂不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于是在关键时候,赵衰果断出手,一起合计用高度酒将重耳灌醉,然后将其装进马车里拉出了齐国国境。重耳在酒醒之后,早已被赵衰他们拉到了另外的国家。很显然,若没有赵衰他们的坚定支持,没有他们苦口婆心地劝说,就不可能有重耳后来的发迹。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那段醉遣重耳的故事。
在《史记》中,司马迁是这样评价赵衰的:文公所以返国及霸,多赵衰计策。
晋惠公十四年(前637年),晋文公回国,赵衰任上卿,并且在朝堂之上代理晋国国政。晋文公四年(前632年),赵衰随晋文公参与践土之盟。奠定晋国盟主地位。晋襄公六年(前622年),赵衰去世,儿子赵盾(即赵宣子)继位。
在晋文公重耳去世之后,赵盾继续代理晋国国政,辅佐晋文公的儿子晋襄公。赵盾主持国政两年之后,晋襄公就去世了。赵盾子承父职,应该说赵氏满门是晋国的股肱大臣呢。也的的确确,赵盾是一位忠心耿耿合格的大臣。他正直无私,一心为公。甭说别的,有一次秦国攻打晋国,当时赵盾任中军主帅,推荐大将韩厥为行军司马,总指挥。跟秦军就在河曲这个地方打了一仗,河曲是哪儿啊?就是现在的山西陕西交界风陵渡那一带。
赵盾的车夫突然驾车冲入了阵中。这阵前总指挥是韩厥呀。那么,韩厥按军令毫不犹豫,甭管你谁的车夫,你现在闯了我的军事禁地,没有事先通知我,按律当斩。好些人都担心,怎么?赵盾推荐你的,你怎么杀人家车夫啊?那是亲密司机,你随便动得了吗?结果韩厥就杀了。
赵盾非但没有怪罪,反而,夸奖了韩绝,这就对了。您说这赵盾对晋国的大业,够一心无二的了吧。可偏偏这样。他们的国君晋灵公,对他恨之入骨。晋灵公怎么会讨厌这么一个忠正大臣呢?说来有俩原因,一个是先君晋襄王去世的时候,把后事不是托付给赵盾了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