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姜家



老两口不打算提起这件事的原因,与其说是一种善解人意,不如说是一种妥协。

 一是姜老大确实比较看重朱福。

 二是他们三女儿姜珊瑚的岁数也25了,虽然和朱福比起来还是年轻了很多,但在村里也成一个老姑娘了。

 朱福就是吃准了这一点,才觉得自己一定要改姓。

 朱福悲伤的想道:都做上门女婿了,还要什么面子呢?

 :反正我家里人也死光了,不怕别人说闲话,有里子才是最重要的。

 姜大婶连忙走过去,轻轻扶起额头已经红肿渗血的姜福。

 她心疼的说道:好孩子,快快,快起来,好孩子啊。

 姜婶疼爱的摸了摸姜福的脸颊。

 久违的母爱让姜福泣不成声。

 姜老大的脸上也终于有了几分真诚的笑意,连连说了几声好

 之后姜福便在姜老大的筹措下结了婚,他也正式的成了姜家人。

 姜老大给他的名字中间加了一个五,从那以后朱福就改名为姜五福。

 结婚以后姜五福和媳妇也过起了小日子,在一本淘来的医书上,他学会了一些治疗小疾病的小药方。

 虽然也就能治个头疼脑热,肚痛拉稀的水平,但这样的小收入加上老丈人的帮助,慢慢让姜五福的小日子红火了起来。

 以后几年时间里,姜五福的老婆,还给他生下四个儿子一个女儿。

 姜五福以前主要专研的就是历史,生活条件好了以后他买了许多书,三国演义更是让他翻烂了好几本。

 他给孩子取名时,这些历史知识,才派上了大用处。

 五个孩子的名字分别是:老大姜伯达,老二姜仲达,老三姜叔达,四女儿姜季梅,老五姜显达。

 其实也就是姜老大,姜老二,姜老三的另一种叫法。

 却让姜四福这个读书人,洋洋得意了很久。

 本来姜福也想学司马懿的父亲,他也筹齐个姜氏八达。

 但姜五福结婚的年纪不算小,随着岁数的上升,有了生活条件后,他又感觉身体已经力不从心了。

 大儿子姜伯达二儿子姜仲达成年以后,都离开了小渔村去参了军,别的几个孩子也成了家。

 小鱼村被征收后,姜家得到了启动资金,姜显达做起了外汇生意,快速的积累了财富。

 随后他又带着同村人,做起了走生意,更是大大的发了财。

 姜家从此开始一飞冲天。

 姜显达的人际交往能力一流,姜家在他的带领下,渐渐达到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高深境界。

 姜云鹏是老三姜叔达的儿子,他从小就好勇斗狠,胆大心细。

 姜叔达继承了姜老爷子,喜欢历史的遗传的基因,妻子又不是一个恬淡的性格,多年来的家族生意,他们家一直没过多参与。

 虽然凭借当初拆迁的补助,也足够他们一家人衣食无忧了。

 但从小生活在权贵圈中的姜云鹏,常感自卑。

 因为他家相对普通的家境,让他从小就和姜家的同龄人,没有共同话题。

 渐渐这个本该属于,姜老爷子嫡系的三儿子家,反而有淡出姜家核心圈子的趋势了。

 直到姜云鹏懂事以后,他不顾父母的反对,拿出了家里的积蓄,做起了海运生意。

 凭借从小结识的狐朋狗友的帮助,以及姜家人脉资源的扶持。

 姜云鹏也从小生意做起,很快便有了一些家底。

 后来姜云鹏又结识了,海滨城市主管运输行业的副,还娶到了一个堪称军师的贤内助。

 多年的打拼后腰,姜云鹏有了庞大的海运公司,慢慢进入了姜家的核心层中。

 但富不过三代这句老话,一直缠绕在姜云鹏心中。

 因为创业和夫妻关系好的原因,已经六十多的姜云鹏只有两个儿子,两个儿子都继承了他的好勇斗狠的习惯。

 再加生活环境的影响,让俩儿子都有些嚣张跋扈,不可一世的脾气。

 打拼了一辈子的姜云鹏,自然早就看出来了,他的两个儿子都不是做生意的材料。

 随着政策的改变,海运生意的约束和利润也不似以前了,前几年副的倒台,让姜云鹏的海运公司差点倒闭。

 虽然这几年渐渐缓了过来,但公司的前景却不容乐观了。

 姜云鹏这几年一直在找别的出路,最后却从早已去世的父亲,姜叔达的圈子里面找到一个出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