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当官



摆驾诏狱!

 朱祁镇的銮驾刚走出紫禁城,就有一个小太监奔跑而来,噗通跪倒在銮驾一旁。

 陛下,金台观有书信送上。

 金台观?沈真人的来信吗?

 好,赶紧给朕呈上来。朱祁镇异常兴奋的说道。

 看到信上内容后,他更是虎躯一震。

 沈富建议朱祁镇,在锦衣卫中选拔出精干人才,要比东厂多一倍。包揽东厂与锦衣卫的全部职权,职权甚至要比东厂和锦衣卫更大。

 职务是侦查民臣的言行,并对嫌犯进行拘留用刑,更是可以任意逮捕朝中大臣,若有特殊情况,可先斩后奏。

 沈富在信的最后附言:治墨吏,必行苛政,治党争,必用严刑,此策易招致朝中群臣的极力反对,请陛下三思而行。

 果然是加强集权的好办法。

 速去诏狱,这信,朕要在路上细细的看。朱祁镇心情大好道。

 他要去听听韩琳能有什么高见,这个跟自己差不多的年轻人,难不成能比那半仙之体的沈道长还神不成。

 此时的诏狱里,于谦正撺掇着韩琳当官。

 什么,你让我入朝为官?韩琳使劲掏了掏耳朵,自己没听错吧。

 这大叔今天是又吃错什么药了吗。

 兵部的同僚告诉我,陛下马上要清查军队了,正好有个给事中的实缺,我想推荐韩琳老弟去做,以你的能力,绝对可以胜任此职。

 给事中?

 那不是专门管人的活吗。可谓是皇上的理政秘书,监察六部,纠弹官吏。

 你自己怎么不去呢。

 于谦小声详细的跟韩琳解释了一番。

 原来,就在正统十年四月,朱祁镇开始清查军队,但是根本查不动。兵部还煞有介事的,上报出明朝所有卫所在册的军队,一共是一百万人。

 明朝军备方面吃亏空严重,皇上愣是想了好几天也没想明白,这一百万人是从哪儿突然冒出来的。

 直到正统十三年六月,朱祁镇派御史查了三年,只清点完了十分之一,剩下的内阁竟然说,还需要十次才能查完剩下的九十万人。

 军队的人是流动的,按照内阁的说法,这就算朱祁镇玩了命的活,查到他驾崩,也查不完。或者,内阁根本就没想把朱祁镇安排的这件事查完。

 朱祁镇又开始查各地的军备粮仓。结果,清查刚刚开始,羽林前卫忠义后卫仓库着火,八月太仓羽林中卫彭城卫着火。十一月燕山右卫景陵卫着火,第二年忠义前卫着火。

 傻子都能看出来,这基本就是查到哪,哪里就着火,道理很简单,有亏空堵不上,烧了它死无对证,再推几个替死鬼出去,所有人皆大欢喜。

 但是,皇上的智商明显是在线的,比韩琳家对门强上不少。

 这不,朱祁镇又想了个办法,借赏赐边军的名义,派给事中去给边军的每个人发一两银子。

 一两银子就是一个人,有名有数,需实名认领,发钱的时候有给事中清点到册,这钱谁敢贪,就是明着告诉皇上,他不想活了。朱祁镇就是打算借着发钱的机会,直接把部队的人数清点出来。

 韩琳听的有些懵圈。

 大叔,你等会儿,你不用跟我说这么详细,我不想当官。韩琳挠头说道。

 她是真不知道这个大叔是怎么想的。

 为,为什么啊?你不是也非常痛恨党争吗,这不正是你大显身手的时候吗。于谦惊讶的问道,多少人削尖脑袋都想进督察院,怎么还有白给不要的。

 我说党争不好,仅仅是觉得正统朝的大臣太坏了。党争这件事是历史的趋势,就像黄河水一样,如果治理不好,就是洪灾,如果治理的好,就可以变成一项灌溉百万沃土的水利工程。

 团结大部分,打击个体多简单,谁做坏事抓谁不就完了。

 明朝时期的封建君主专治皇权,已经是阻碍历史进一步发展的落后势力,与其解决党争,不如把这件事利用起来,弄个君主立宪制,再弄个内阁资政院,说不定明朝的上层建筑,一下就领先全世界了呢。

 可于谦不理解,只觉得韩琳越说越离谱,党争还能是好事?

 大丈夫,为国分忧不应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吗,韩琳老弟你再推辞,我该生气了。

 哎呦我去,怎么还任性上了,这个大叔不会拿小拳拳锤她吧。

 不是,怎么跟你解释呢。韩琳感觉自己有些牙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