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大明必将亡于党争



本来坐在藤椅上的朱祁镇,此时竟然不自觉的站了起来,听着韩琳那边越骂自己越开心的声音,他那本就无处安放的拳头,下意识攥的更紧了。

 正统当朝,虽是盛世之象,但此时绝非盛世。

 这句话,可是他自十四岁亲政后,当了快八年的皇上,才总结出来的经验。

 虽然朱祁镇非常讨厌别人这么怼他,但不得不承认这个韩琳所说的事情,并非危言耸听。

 当然,这件事,他是没办法跟其他人说的。就好像一座摇摇欲坠的高楼一样,在倒下之前可能没人发现它身上的些许裂纹,但当高楼轰然倾塌,也不过是瞬间的事。

 皇上作为这座高楼的拥有者和维护者,是知道哪里出了问题的,他又何尝不希望大明这座摩天大厦能够长存于天地之间呢。

 跟明太宗朱棣一样,他是想做出改变的。朱祁镇幼年继位,勤于政务,从小受到的教育,也都是让他做一个有道明君,他也一度有信心自己可以做到。

 作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帝王,他非常努力的维持着大明的国事。他也知道,大明领土广阔并没有那么好治理。

 曾经,浙江矿工叶宗留叛乱,福建佃农邓茂七叛乱,朱祁镇派遣都督刘聚宁阳侯陈舜卿平息了叛乱。

 然后,湖广贵州又发生了苗乱,朱祁镇又派靖远伯王骥带着征缅甸回来的十万大军,进行征缴。

 但是,这些事好像怎么管也管不完,难不成是其他方面的问题吗。

 开始,朱祁镇以为是外面的百姓不安稳,后来才发现,问题恰恰是出现在自己的身边,在自己脚下这群每天匍匐着,高呼他为万岁的臣子身上。

 如今朝堂,看似风平浪静一团和气,实则波涛汹涌,暗藏玄机。

 皇帝家容易着火,只要一查叛乱的真实原因,不是谨身殿被烧,就是太仓着火,甚至连旱灾打雷,都有人上书,说是皇上的德行出了问题。

 直觉告诉朱祁镇,这些大臣有问题,非常有问题

 宣宗设司礼监掌印太监,管的是谁,不就是这些不老实的文官吗。

 宣宗驾崩,太后垂帘听政,皇权空悬八年之久,造成了官吏们只知内阁,不知皇上的情况,而那些内阁根深蒂固的地方,更是已经把当官当成了生意做,只知道暴力敛财,根本不管百姓死活。

 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啊!

 正统一朝的官府,已经成了官腐,无官不腐。

 食民肉者为腐!

 若不改变,大明必然遭受到侵蚀,而朱祁镇也已经做出来很多改革,他相信,自己这么年轻,是可以改变的。

 朱祁镇也知道,若想国家兴旺,重复盛世,必行吏治。他要为这大明的百姓,造一个治世天下。

 这个韩琳,一介囚徒,竟敢如此抨击朕,难道他看不见朕的努力和付出吗。

 居然还说,自朕之后大明国运迅速衰落。永乐之后再无大帝,这样的话。

 这是瞧不起朕吗。

 太宗42岁登基,在位22年,都能开创一个永乐盛世,自己14岁登基,哪怕阳寿少一些,跟父皇宣宗一样,36岁驾崩,最少也有22年的光景,供朕治理出一个太平盛世吧。

 更何况如今朕春秋鼎盛,又勤于政事,老天爷就算再不公平,不图盛世,来个中兴之朝,并非难事。这个韩琳胆敢胡说八道,乱我朝纲,朕必治罪于他!

 天子一怒,浮尸百万。

 吓得一众锦衣卫瞬间缩头。

 石牢里的韩琳,依然躺在地上侃侃而谈,反观于谦却像个认真听讲的学生,在一旁洗耳恭听。

 我先说一下,影响大明未来的第一件事情,听说你在朝堂里当过不小的官,那你有没有去过灾区?

 于谦点了点头,村落甚荒凉啊。

 他当年在地方做巡抚(非常非常大的官),正好遇到旱灾蝗灾,他奉旨勘察灾情,看到百姓贫苦的生活,又岂止是荒凉而已。

 那你有没有发现,大明官吏管理百姓的方式有什么特点呢。

 于谦眼睛里皆是痛苦之色,他叹息着摇了摇头,长长的哀叹了一声说道:百官懒政,无心民生。

 仅此而已吗。

 韩琳笑了笑,用水桶里的那只残碗,舀了半碗凉水,以手为笔,以水为墨,在石牢的地板上,圈圈点点。

 内阁大臣和六部堂官的家乡大多在哪啊。韩琳抬眼问道。...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