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民族大融合-第2/3页
陈宋官员们深入了解当地的语言和文化,学会了渤泥语,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沟通当地居民。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和渤泥语在陈宋国越来越普及,成为了当地人民交流和沟通的桥梁。
对于宋人的强势发展,绝大多数渤泥族的实际统治者——伊班国国王也心存忧虑。
“陛下,我认为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宋人的发展速度之快,我们必须要抓住机会,在他们壮大之前先发制人。”伊班国国王正与一位亲信商讨着如何应对宋人的威胁,他们已经得知宋人建国了。
国王沉思了一会儿,接着说道:“可是我们的部落内部实力不均,如果不是所有的部族都站在我们这一边,我们就很难有胜算。前些年我就几次想要发兵围剿,却因那些酋长们勾心斗角、各怀鬼胎,打乱了我的计划。”
亲信是一名年轻的武士,身材高大,脸上的疤痕凸显出他的勇武。他点了点头,沉声道:“陛下所言极是,我们需要争取到所有的部族的支持。如蒙不弃,我愿前往各部族游说。”
各大部族终于达成一致,纠集数万大军前来讨个说法。此时的宋军,虽然才发展到五千人,装备质量却是上了一个大台阶。燧发枪研制出来了,地雷、手雷的初阶版本也得到广泛运用,“火龙箭”飞得更远、炸得更凶了。在陈文远的“指导”下,他们还将亚麻布糊上纸浆,制成了巨大的囊,运用孔明灯的原理升空,也就是一个能飞数百米高、几十里远的热气球,用以侦察敌情、散布传单,那真是如虎添翼。
清晨的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渤泥族大军的脸上,他们手握长矛,头扎羽毛,身披虎皮,迈着有力的步伐向新开封城前进。战鼓声越来越响,响彻云霄。他们高喊着战争的口号,充满了野性和嚣张。
在他们的队伍中,一位身高九尺的壮汉高举着鹰羽制成的旗帜,他是渤泥族最勇猛的战士之一——哈桑,曾经在多次战斗中立下赫赫战功,成为部族中的英雄。他看着前方的新开封城,露出了一丝狰狞的笑容。他心中充满了对宋军的轻蔑和战争的**,他相信他们可以轻易地攻破城墙,夺回自己的领土。
这个队伍后面,是一支由弓箭手组成的小队,他们手持精良的弓箭,准备在战斗中展现自己的实力。整个队伍行进在丛林间的道路上,风吹起他们的发丝和羽毛,透过阳光显得格外英勇。他们的目光中透露出了不可阻挡的战意,他们已经准备好了与宋军一决高下。
而宋军的士兵也在准备迎战。陈文远站在城墙上,看着士兵们忙碌的身影,心中充满了信心。他深信,只要有了现代武器的加持,他们绝对可以打败任何敌人。
“出击!”陈文远高声喊道。
随着一声号角的响起,宋军冲出了营地。他们迅速的占领了战场的制高点,并用燧发枪进行射击。敌人开始发动攻势,但宋军的防御体系紧密,各种陷阱和地雷成功的控制了敌军的进攻。
就在战斗的最激烈时刻,宋军的侦查气球升上了天空。高高的气球上,悬挂着一面用渤泥语书写的大旗,上面赫然写着“天神助宋,速速投降”。渤泥人看到这一幕,惊愕不已。哈桑从未见过如此巨大的气球,更没有预料到宋军会用这种方式来传达信息。
在惊讶之余,哈桑也察觉到了气球对己方的威胁。因为一些士兵开始跪地膜拜,认为这是神的意志;一些士兵丢下武器惊慌失措地逃跑;还有一些不信邪的头目,开始指挥士兵对气球放箭射击,然而弓箭的射程远远不够气球的高度。
与此同时,宋军也利用敌军的注意力,发动了一次猛烈的攻击。燧发枪嗖嗖作响,一枚枚手雷从空中落下,地面上的敌军被炸得七零八落。一发“火龙箭”飞入了敌军的阵营,炸开的散弹引起阵阵哀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