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事后的妥协



难得的得到皇帝的妥协,只要不将踏入官场的大门对他们关闭,允许他们的子弟参与科举,说句良心话,就凭各个家族家学渊源,在掌握知识方面,他们有信心占有绝对优势的。

 只不过是这一段时间的腐化堕落,将学问荒废了。只要督促自己家的子弟再次奋发图强,那么凭借着强大的家族文化底蕴,分分钟碾压那些野路子的寒门。

 这让门阀士族的代表们,总算松了口气。他们在庆幸,庆幸这场全国性的暴动的成功,取得了想要的目的效果。

 杨广却在心中哀叹。

 本来自己付出了名声信誉,本来父皇已经暗中指派,就是要利用这次的暴动,彻底的消灭门阀政治。

 只是可惜,自己的太子哥和两个兄弟,竟然明目张胆的包庇,最终只能功亏一篑的虎头蛇尾。

 现在看来,面对门阀政治的残余,最终自己还是要施行四大作死之一的迁都洛阳,施行汉武帝施行的,将全国富户五万户,全部迁到洛阳,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做人质。

 其实杨坚也不想彻底的得罪门阀士族阶层,而隋唐新兴起来的关陇集团,以及山东集团,更有,崔卢郑李王,京兆韦氏河东裴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赵郡李氏荥阳郑氏陇西李氏京兆杜氏九姓望族,也想参与到原先的门阀世族其中。他们可是大隋建立的根基,是和原先那些门阀士族相抗衡的势力,动摇不得。

 但关陇集团虽然没有门阀士族深厚的家族底蕴,还没有成为盘根错节的巨大的左右朝廷的势力。但他们各个出身军阀,每一个家族的背后,都在南北朝十六国的时候,哪一个没有出现过一个皇帝或者是权臣?

 他们的势力也不可轻视,而且在稳步的壮大。

 如此,还需要旧有门阀和关陇集团加以制衡牵制,取得一种平衡。

 唉,想一想,对于这次发动的清理门阀政治的大好时机,弄的瞻前顾后虎头蛇尾,杨坚无比沮丧气馁。

 但没办法,形势就是这样,不得不低头。

 看一看刚刚自己说出来的既定方针,二儿子杨广那愤愤不平的表情,心中叹息一声。

 快刀斩乱麻,痛快是痛快了,但未来的危害是多么大呢?

 如果自己万一有一天将这个江山交给他,是好还是坏呢?

 听到下面鸦雀无声,继续等待着自己继续说,杨坚就收回了心思,继续说着自己心中妥协的构想。

 为了照顾世家大族,和所有的功勋,能够适应即将的形式。所以朕经过深思熟虑,完善了一下晋王的科举制度,这也是有必要的。

 一听还有完善的办法,所有的大臣又支楞起耳朵,仔细的倾听,生怕漏掉每一个关乎自己家族利益的一个字。

 为了照顾诸位身后的家族和阶层,朕决定,整个科举制度分三步走。

 首先,先在地方上,开启乡试,初步选拔未来参加科举考试的人员资格。这种选拔是海选,先有县里主持,考取资格的,朕叫他童生。能够参加上一级的选拔考试。而未来各县的属下吏员,就在童生里选任。

 这一下许多人心中就松了一口气,如此一来,能够进入这个阶段的,更好轻松运作,几乎大部分就依旧是门阀士族的专利了。这就给他们一个初步的机会。

 然后经过一年时间的准备,诸位记住,是经过一年时间的准备,然后这些童生参加再一次的府试考试选拔,选中者,朕将它定名为秀才。凡是考取了秀才的,就可以在地方各级衙门中,当差行走。这一下,众人的心就更宽敞了。

 只要能够进入地方衙门行走,做一个哪怕是小吏,那么就可以在家族势力的支持下,把持一方。这和察举制度唯一的区别就是,仅仅是要通过考试。其实大家都认为,这不过就是一个变相的察举制度,是一个过程,来糊弄那些愤愤不平的寒门子弟的。对门阀士族,也没有多大损害嘛。

 因为毕竟文化底蕴和家族势力,还在那里放着呢。

 然后再过一年,才真正进行京师的科举考试,这次科举考试录用的学子,才能真正进入朝廷做官,按照能力分配各种官职。诸位已为这样三年的时间,够不够诸位家中的才俊子弟适应这个制度?

 大家这才真正松了一口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