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亡国危机



不管所有的人,杨坚咬牙切齿继续对杨广道:你的作为,要让天下人知道,只要是利国利民的新法,朕和你就坚决推行,不能有任何人可以阻挡。然后更加咬牙切齿:绝对不允许任何人阻挡。

 杨广明白了,所有的人都明白了。

 这次盐城盐商暴动,不是他们有多大罪,而是撞在皇帝要推行新法的刀口上了。

 皇帝为什么要杨广出面,为什么这么残暴不姑息?原因就在后面的那句话,就是要为即将推行的科举制度,这个触及更大的门阀士族们的绝对利益做个榜样,显示一下决心。在为未来杨广施行科举制度扫清一切障碍。

 崔仲方面色有些苍白:皇上——

 杨坚直接挥手打住:这次,我不听诸位爱卿的劝谏,朕要乾纲独断。

 大家一起闭嘴。

 兵部,给晋王调拨五万羽林卫出征。

 据报,盐商和盐城士族暴乱的兵力,只有两万乌合之众。出动五万大隋的禁军精锐中的精锐羽林卫,那真是杀鸡用牛刀。可见杨坚维护推行新政决心之大,到了什么程度。

 兵部传令江南杨素,厉兵秣马,监视江南。一旦有趁机而动者,必须以雷霆之势灭了他们。

 兵部尚书直接在殿内草拟命令。

 然后递给杨坚,杨坚看过,立刻用玺执行。

 命令唐国公,谯陇岐三州总管李渊,严密监视关陇;命令来护儿,立刻奔赴山东(太行山以东诸州郡)做行营总管,监视山东势力。

 这下,杨勇才明白,当初父皇封李渊为三州总管的目的,不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太子位,抵抗日益强大的杨广,而是要帮杨广啊。

 命令韩擒虎,保护蜀王回蜀中,稳定蜀中及西南;命令史万岁护送汉王回汉中,稳定根本。命令靠山王杨林掌握禁军,护卫长安大兴。

 然后看了眼太子:下令崔仲方陪太子,进驻洛阳。如长安有变,太子立刻进监国位。

 这样的命令一出,所有的人都面色大变。

 这是杨坚在为最不好的局面做后世安排了。他是准备坚定的推行科举新法,和门阀士族杠上了。杨坚豁出去了。

 杨勇跪倒哭泣:父皇,父皇,儿臣不去,儿臣就陪着父皇。

 杨坚冷冷的道:起来,哭什么。这只是防备不测,也不是生离死别。大隋,需要的是一个铁血皇帝,不需要一个软弱只会哭的继承人。

 这句话一出,大家的心情就再变复杂了,不由自主的悄悄看向了刚毅的杨广。

 这句定下继伟者条件的话,怎么看怎么像皇上对杨广量身定做的评论,标准的萝卜招聘啊。

 然后,杨坚遥望门外,再次下令:将朕刚刚下的所有诏令,明发天下。

 一道道圣旨下达,让所有的人都明白一件道理:一个小小的盐城暴动,用不着这样全国戒备,而是通过这件事,在防备即将推行的更大改革——科举制度做准备。这是明告天下,科举制度势在必行,谁反对,砍了谁。

 同时也在向天下表明,老子再也不受门阀和势力集团左右了,老子要唯我独尊啦。

 这样的安排,直接炸蒙了还在宫外广场等待消息的群臣。

 一个个都缩起了脖子,悄悄的回家。

 转眼间,京师里无数各个官员的家奴,飞奔出京师,飞奔向各地,将京师里发生的事,传达回他们身后的门阀士族大家。天下一时间噤若寒蝉,也同时暗潮汹涌了。景阳宫,杨坚单独的召见了杨广。

 金殿上霸气四射的杨坚再次恢复了平和,显得一身疲惫,但却从容淡定。

 你知道朕为什么要你带兵平叛吗?

 杨广其实多少猜出一些,但小心翼翼的询问:儿臣不知,还请父皇教导。

 杨坚点点手:坐,坐下,听父皇对你慢慢说。

 杨广在父皇对面坐下。

 这次盐城的暴动,朕绝不认为是盐商们为了几个小钱,和我们的新政作对。从有士族参与,朕闻到了阴谋的味道。

 杨广轻轻点头:儿臣懂。

 杨坚一笑:这都是你调教出来的好门生的警觉啊。

 杨广没看到急报的内容,不知道什么,只能谦逊,也是实情:非儿臣有好为人师之性,只是那些寒门出身的,大多经历底层,知道民间疾苦,懂得地方利弊。再加上他们刻苦务实,儿臣不过是通过科举考试,发现了他们罢了。而他们的所作所为虽然被儿臣影响,但都是从底层出发,一心的为国为民。更因为父皇选拔,给了他们一个为国效力,为皇上尽忠,改变他们命运的机会,所以,忠心更纯。...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