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世事几番遂人愿-第2/4页
司阍一听有此关系,便让谢承之稍后,唤人向内里通报去了。不到一盏茶的时间,便来了一位身着粉色罗衣的小婢,观其年貌不过金钗之年,施了礼便领着谢承之进了内堂。
待入了内堂,却见公孙大娘一袭白色素服,头挽堆云髻,面上戴了层薄纱,端庄秀美,正立于堂上。谢承之见到,忙作礼拜道:“承之拜见大娘。”
公孙大娘道:“听闻你昨日被带去了长安县廨。”言语之中并无责备之意,但却在平静之中透着一股长者威严。
谢承之解释道:“确是,昨日发生了一些误会,现已无事。”
公孙大娘问道:“既已无事,今日前来为何?”
谢承之闻言,便将任晓失踪之事说出,作礼拜道:“故特此前来相询。”
公孙大娘静了片刻,说道:“且不说她不在此,便是在此,你又当如何?”
谢承之道:“愿能解得她之困境。”
公孙大娘缓步走向院中,在堂口站住,望向院中银杏,缓缓问道:“你此行长安为了什么?”
谢承之听了,心中不禁一顿,答道:“参与经选,光耀门楣。”
公孙大娘闻言,又缓缓说道:“一个人重情是好事,但情过重了,就会让你迷失自己。国有国法,坊有坊规,她既是犯了,不论为谁,终要受罚。你纵是找到她又如何?她若身在乐籍,你二人到此便为止了。纵是脱了乐籍,也未必能与她相守。她出身在此,你此时上心,将来纵是你不介怀,谢氏一族又真的能容?明知没有结果,还执意相求,最后伤得会更重。你们相交尚浅,朋友之谊,点到为止便罢了。”规劝之中,隐隐竟带着一丝伤感。
谢承之认真听着,知其句句在理,可内心却不想承认,只是想着能否做点什么,抓住那冥冥中的一丝可能。
公孙大娘转身,又问他道:“你可知,为何当今圣上经选,连一众豪门世家的子弟亦要参加。”
谢承之试着答道:“为了功名?”
公孙大娘道:“他们俱已是生在富贵里,何必为了那些虚名被他人使唤,之所以参与,乃是为了一上凌烟阁。”
谢承之道:“凌烟阁?”
公孙大娘颔首说道:“当初太宗皇帝晚年为求延寿,将二十四位功臣的行炁之法,以等身之笔绘于画上,挂于凌烟阁,每日参悟。后来经了几代皇家积累,如今凌烟阁里,已有九十六幅画,每幅画上,都是一名至少五经高手的行炁心法。他们或是来自各大世家,又或是天赋奇才。凡是入了五城六楼的人,都要将行炁心法如实记录,相应的回报是,一旦到了四经之境,便可进入凌烟阁一观那九十六人的心法。”
谢承之闻言,恍然大悟道:“所以那些世家子弟,一是为了自己的精进,二是为了知道其他世家的心法。”
公孙大娘接着说道:“待你入了玉衙,进了五城或六楼,自有世家门第与你接近,各家亦不乏闺中名秀,那才是你该留心之处。”
谢承之知道公孙大娘虽未言及任晓,但相劝之意已然明了,见她态度如此,只好作礼拜道:“子贞受教。但任娘与我相识一场,又因我遭受此罪,纵是朋友也当尽心关切,还望大娘帮忙多加打探。”
公孙大娘见他似是听劝,便道:“放心,她亦是我舞坊之人,一有消息便会让小樱去药园告知你。”
谢承之闻言又是拜了一礼。
公孙大娘继而道:“明日十五,原是想派人去与你传信,你既来了,记得明日酉时到兴庆宫的通阳门,届时小樱会去接你进宫。”...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