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榆林城-第2/3页



 看着王元化出手这般阔气,杨兆和高保权,赵平戎内心自然不是滋味,赵平戎暗暗骂了一句:这狗贼,没钱给兄弟们抚恤,倒是有钱攀附上级。

 谁让官大一级压死人呢?高保权倒是见怪不怪。

 等老子以后做了把总,定然不会这般无耻!赵平戎恨恨说道。

 就你还把总?你咋不说你做参将呢?高保权揶揄道。

 咋?俺做不上把总,你这个瞎子还能做不成?赵平戎反唇相讥。

 行了!

 一直没说话的杨兆出言打断了二人的斗嘴,赵平戎跟高保权虽然嘴上不对付,但真正杀起敌来,那还是称的上肝胆相照的。先把正事办了,我看着榆林兵马云集,只怕要不了多久就要开拔南下。

 老大,不先去看看你姊姊吗?赵平戎听杨兆说要办正事,一愣问道。

 正事是来榆林前商量好的,阵亡的弟兄们的家眷都安置在榆林,杨兆可不放心假他人之手把这些兄弟留下的遗物和钱财送回去,这件事他得亲自来做,已经做小卒子的时候由不得他,但现在做了什长,又正好来榆林,便如何也不可假他人之手了。

 对于杨兆这个想法,高保权和赵平戎倒也是十分赞同,都是一个伍滚下来的兄弟,对于边地那些官吏什么嘴里清楚的很,你给他十两银子,到目的地,能有七钱算是有良心,没良心那是一文都送不回去。

 不过,二人还是很诧异杨兆一入榆林便想着去做这事,正常人难道不应该先回家去看看吗?毕竟,杨兆的家勉强也算是在榆林。

 跟高保权和赵平戎不同,杨兆在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亲人的,高保权是孤儿,很小就入了军队,常年混在军营里,自然来了榆林无所谓。

 赵平戎家在巩昌,虽然有父母,但除了军饷会寄一部分外也四五年没回家了,按照他的说法,几个弟弟会照看好父母的,至于他,便当死在边地了吧。

 而杨兆却是最不相同的,他们家本是四川人士,后来受了牵连被谴戍榆林,这才搬迁到了榆林,父母早早去世,只留下他跟他姐姐杨桃。

 年幼的时候,为了求活,他姐姐杨桃不得不嫁给了榆林一个屠户孙威,那一年他姐姐十七岁,而那屠户足足三十一岁,虽然杨桃谈不上多漂亮,但在榆林边地,个个都是母猪赛貂蝉,杨桃的容貌,自然也算的上上乘。

 原主记忆中,对这段婚事并没有太大的感觉,只知道自那过后,好歹不用饿肚子了,每日能吃上几个炊饼已经是极好的事情了。

 至于孙威人怎么样,反正在原主的记忆里很模糊,只晓得这个姐夫长得可谓丑陋,一身的腱子肉,为人又粗鄙,但在榆林却颇有势力,按照后世的说法,那也算是个道上人物。

 刚来榆林,对于这段谈不上熟悉的亲情,杨兆居然一时之间忘了,被赵平戎提醒一句这才想起来自己还有一个便宜姐姐。

 对于这个家,他还是很难建立起归属感的。

 于是沉吟片刻,还是坚持说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回,于我而言,不过晚些时日回家而已,但对于战死的兄弟,却是永远回不了家了,不先安置好他们,我良心不安。

 赵平戎闻言点了点头,按照杨兆的性格,做出这样的决定并不奇怪。

 而高保权则是一脸疑惑:大禹是谁?

 定了计较,然后就是另外一个问题,阵亡的兄弟虽然是榆林人,但榆林并不小,如何找到他们的家眷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好在高保权这个人,平时嘴就碎,又八卦,对什里的事情了解倒还算是清楚,竟然能分毫不差的指出这些兄弟的住所,着实让杨兆很是吃了一惊。

 当然,结果并不那么让人高兴。

 三位阵亡的弟兄,两家早就已经绝户了,甚至有一家三年前父母便已经饿死了,唯一家里还有人丁的便只有孙六了。

 孙六家里也就剩个白发苍苍的老母亲,双目已然失明,若非是这老太太,整日沿街乞讨,早就饿死家中了,好不可怜,心心念念盼望着自家的儿子回来,如今却得了这么个噩耗。

 世间事,十有九悲,但杨兆实在不忍心再去破坏这老妪的唯一的希望,在孙六家门口踌躇许久,却不敢进门。

 老大,你这是赵平戎也不是没眼力见的人,看着杨兆一脸为难,自然是知道他为难的是什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