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5:一剑封喉
根据短短半天的观察,以及脑海中的无数记忆,陈一华剑渐渐摸清楚了整个所谓黄金山电子厂的轮廓。
目前他最熟悉的,就是眼下这上百条的所谓散热器的组装线了。
就以陈一华剑工作的这条二十线为例,这条生产线一共有十三个人,十一道工序,主要负责将小电风扇,从一个个零件组装成整体。
然后再以此类推,凡是看过流程,正常人很容易就能构筑起整个工厂的生产路径和轮廓。
包括缠线圈的,搭建电路板的,以及最终组装到一起的。
上万人经过不懈努力,一天一夜就能生产四十余万,多时五六十万个小电风扇。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高效率的一家电子工厂,它的致命弱点,或者说漏洞,在哪呢?
陈一华剑悠悠地抽着烟。
其实问题的答案也很简单,那就是两个字——既成本!
作为曾经的大老板,陈一华剑对成本是极其敏感的。
这样一家雇佣了上万人,年工资支出就近五六个亿的工厂,总共营收才能有多少?
毕竟这明显是低端产业,根据陈一华剑的了解,低端产业,低端工业品的普遍利润,都在5以内。突破5这个盈利值的低端工业品,可以说真的是很少很少。要不就是这个产品太偏门了,竞争不激烈,要不就是这家公司真真就是个血汗工厂,吃人不带吐骨头的那种。
当然了这个5的盈利值之中,肯定是有很多很多猫腻的,这个是毋庸置疑的,因为但凡是个华夏公司,基本在盈利这一块都是有猫腻的。但即便是它再有猫腻,低端工业品不赚钱这也是个血的事实。
那么关于成本这一块,就会自然而然成为一家做低端产业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了。
然后你理解了这个事实,你就能理解了为什么近些年来,华夏的低端产业,要么就跑到越南了,要么就做自动化了。
然后就像黄金山电子厂这样的,既不跑越南,也不做自动化,那么它凭借的是什么?
第一就是四线小城市的最低工资标准低,第二就是拼命压榨劳工。
于是就延伸出了第三条线,既永恒的996,派遣工,和黑中介。
对于以上问题,陈一华剑曾经是做过深入思考的。
因为降低成本,是作为老板的永恒课题。
那么再回到我们可爱的黄金山电子厂,这家公司为什么不做自动化呢?
要知道现在工人最低小时工资,也得要14元钱。
每小时14元,看上去很低廉很低廉了的对吧?
那么我们再对比另外一个数据。
现在华夏的工业用电电价峰时段是1025元每度;平时段是0725元每度;谷时段是0425元每度,平均下来,14元就相当于20度电左右的样子。
那么,20度电,能干什么呢?
20度电能够电动汽车跑150公里,能够电动自行车,跑200多公里!
如果换成机器,能干多少活儿?
这岂是人工能比得了的?
所以时间来到2022年,但凡能自动化的工厂,都已经走上了自动化的道路。
而不能自动化的工厂,比如说做手机组装的富士康之类的,那都是有原因的。
电子行业之所以无法推行自动化,那是因为有一些电子产品的元器件太小了,要想做自动化,就必须由更小的工业机器人来完成。
而工业机器人的小型化先不说难度了,哪怕就是厂家花大价钱把产品给硬杠下来了,那它生产得出来,而你,用得起吗?所以迫不得已,很多电子厂不得不进行人海战术,大规模用工。
而目下陈一华剑所在的这个黄金山电子厂,虽然它也叫电子厂,但你一个生产小电风扇的,有个毛的小电子元件啊
咦,也不对,也不能说没有,它还真有一个小元器件。
根据陈一华剑的记忆,这小电风扇上,还真有一个小元器件,那就是生产电脑散热器时所用的封装螺丝。
这个可真是个小元器件啊,直径最多也就是几毫米的样子。
然后就因为这个小小的封装螺丝,就锁死了整个电子厂的自动化之路?
陈一华剑无语扶额。
我要是这家工厂的老板,我非得把所有的管理层,都剁了喂狗不成!
这特么的已经不是体制僵化了,这是已经彻底锈死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