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回 收大宁,玉马河刀屠截燕



    八月二十四日,燕军到达无极县。从樵夫和明军被俘士兵处得知敌情,于是燕军发动决战。

    这一战几乎成碾压之势,燕军于滹沱河北岸大败明军的主力部队。耿炳文逃入真定城中,闭门固守。燕军攻城三日不克,还师北平。

    建文帝听到耿炳文军败,根据黄子澄的推荐,任曹国公李文忠之子李景隆为大将军,代替耿炳文对燕军作战。

    李景隆本是纨绔子弟,素不知兵,“寡谋而骄,色厉而馁”。建文元年九月,李景隆至山东德州,收集耿炳文的溃散兵将,并调各路军马,共计五十万,进抵河间驻扎。当朱棣侦知李景隆军中的部署后,笑道,兵法有五败,李景隆全犯了,其兵必败无疑,这就是政令不修,上下离心;兵将不适北平霜雪气候,粮草不足;不计险易,深入趋利;求胜心切,刚愎自用,但智信不足,仁勇俱无;所部尽是乌合之众,且不团结。为了引诱南军深入,朱棣决计姚广孝协助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自己亲率大军去援救被辽东军进攻的永平,并告诫朱高炽说:“李景隆来,只宜坚守,不能出战。”朱棣还撤去了卢沟桥的守兵。

    朱棣这一招果然灵验,李景隆听说朱棣率军赴援永平,就率师于建文元年十月直趋北平城下。经过卢沟桥时见无守兵,禁不住欢喜,说:“不守此桥,我看朱棣是无能为力了。”这时朱高炽在北平城内严密部署,拼死守卫。李景隆则号令不严,指挥失当,几次攻城,皆被击退。南军都督瞿能曾率千余精骑,杀入张掖门,但后援不至,只好停止进攻。又因李景隆贪功,要瞿能等待大部队一起进攻,错过了时机。燕军则因此得到喘息,连夜往城墙上泼水,天冷结冰,待到次日,南军也无法攀城进攻了。吴高怯懦,不敢应战,退保山海关。

    朱棣解救永平之后,于诸将商议道:“以往我巡察塞上时,见大宁诸军十分剽悍。如果能获得大宁,截断辽东,采用边骑助战,大事可成!”几分商讨过后,便决定率师直趋大宁。

    大宁城,位于辽东以北,属宁王朱权藩地。宁王朱权,为朱元璋第十七子,洪武二十四年封于大宁,二十六年就藩,时年才二十三岁。其完美继承了朱元璋的基因,英勇善战,所统领封疆数十城,广千余里,带有甲兵八万,战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更是骁勇善战,曾多次回合诸王,尤其是四哥燕王出塞作战,远征漠北。同时朱权多才多艺,更善古琴。要说大明朝最有实力的藩王,非燕、宁莫属,也是建文帝的心头大患。

    十月初六,燕军经小路到达大宁城下,朱棣命部队驻扎城外三十里处,随后单骑入城。

    宁王府前,朱棣下马驻足,但见这府邸比之自己的燕王府还有过之而无不及,气势恢宏。正观望之际,只见府门大开,一青年从府门内一路小跑过来,身后跟着一众家丁,离着老远就呼喊起来:“四哥!好久不见!哈哈哈。”

    来人正是宁王朱权,朱棣细细打量,但见朱权身穿朱色罗绸丝刻金银如意云纹大氅,脚踩黑金断纹靴,身材魁梧,眉宇之间尽显英气。朱权与朱棣关系甚好,镇守边疆是又常联合四哥远征漠北,朱棣为人可亲,也对比自己小了尽二十岁的十七弟宠爱有加。

    见到朱权来到自己身前,朱棣连忙拉住十七的手,那眼泪跟不值钱似的痛哭流涕,朱权大惊,连忙将四哥拉至内府,询问缘由。

    朱棣哭诉道:“老十七啊!哥哥我现在是无路可走了,你我兄弟二人镇守边疆,为大明保疆守土,那小皇帝不给活路啊!为兄迫不得已才起兵靖难。”

    朱权听闻沉默不语,见其不言,又哭诉道:“老十七,那削藩政策想必你也与哥哥我感同身受,那老八老十二更是因削藩**而亡,你这些哥哥当中被削藩贬为庶人的还少吗?也就是你,那小皇帝他畏惧你手中兵强马壮不敢太过打压,饶是如此,听闻前些日召你进京,还削你三卫。十七弟,哥哥这次来恳请你助为兄一臂之力,你难道真的眼睁睁看着哥哥兵败至死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