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晋江独家
暂时没有工作可干,许行舟让陈鱼花回家了,自己打车来到了凤清西路。
幽静的弄堂,两旁高大的法国梧桐树枝繁叶茂。
一切似乎都是记忆中的模样。
许行舟在弄堂口短暂地停留了片刻,然后大步走进弄堂,脚步显得有些急切,就像是游子归家。
然而,他的心情除了激动,还有一些不安。
远远看到记忆中那幢熟悉的花园洋房,他的脚步渐渐慢了下来,那种对未知的不安一点点扩大。
他半屏着呼吸来到花园洋房前,看到大门敞开着,侧边竖着两块牌子,上书“XX区图书馆”、“XX区展览馆”。
他走近,看到旁边还挂着一块牌子,写着“优秀历史建筑”,下面有几行简介。
许公馆
清末民初著名爱国实业家许镛故居,建于上世纪初,欧洲维多利亚时代风格,法国建筑师贝恩·托雷设计,三层独立花园洋房,占地4653平方米,建筑面积1268平方米,1999年入选魔都优秀历史建筑。
看着许镛二字,许行舟眼眶一酸,眼泪无声滑落。
大门口不时有人进出,看到一道清瘦挺拔的身影长久地伫立在那块牌子前,不由好奇地多打量了几眼。
不知过了多久,许行舟慢慢压下剧烈起伏的心绪,迈步走进图书馆。
一进门,漂亮的花园生机盎然。
透过耀眼的金色阳光,许行舟眼前仿佛出现了熟悉的场景,耳畔传来阵阵悦耳的欢声笑语。
“舟舟,快来,妈咪亲手给你做的烤饼干。”
“好耶,我最爱吃妈咪做的烤饼干了!”
“回来回来,把这幅画画完了再吃。”
“老许,不要对孩子这么严苛嘛,吃完了再画也是一样的。”
“你就会惯他。”
“我也惯你,特意加了你最爱吃的蓝莓,快过来吃吧。”
......
许行舟走进楼里,里面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一排排书架、展示架、书桌等等。
看得出来,楼里楼外经过了仔细修缮,增加了很多现代化的设备,但格局几乎没有改变,甚至还保留了很多老物件作为装饰摆设,在一定程度上,还原了当时的历史。
他静静地站着看会儿,目光有些出神。
半晌后,他走到前台,礼貌地问道:“你好,我可以向你打听一些事情吗?”
前台停下整理书本的动作,抬眸看过去,微微一怔后,礼貌又克制地说道:“您说。”
许行舟开门见山:“我看到门口的牌子上写着这是许镛先生的故居,不知道许先生一家是什么时候搬离这里的,现在住在哪里?”
前台从未遇到过有人打听这种事情,反问说:“先生,您为什么会想要打听许镛先生家里的事?”
她用的称呼是“先生”,而不是“许先生”,说明她大概率没有认出
四时好眠他。
念及此处,许行舟找了个理由解释说:“我常听我曾祖父提起,他以前和许先生有过一段渊源。这次,恰好经过这里,想起他说过的话,心里觉得好奇,就想多了解一些。”
看着他真诚的目光,前台如实说道:“这其实,也不是什么需要保密的事情。解放以后,魔都这些老洋房基本都归国家所有,许先生一家也是那时候搬走的。至于,他们现在住在哪儿,这我就不清楚了。”
“谢谢,我知道了。”许行舟心里划过一丝淡淡的失落。
不过,这个结果和他预想的差不多。
沧海桑田,将近一百年的岁月过去了,整个华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他想找到家人,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许行舟并没有沮丧,他找了个靠窗的空桌坐下来,点了杯咖啡,拿出陈鱼花刚才带给他的法律书和五三,专注地看了起来。
下午两点左右。
许行舟收拾东西离开了许公馆,按照昨晚游戏队友的提示,来到一处开办各类培训机构的商业大楼。
一楼白板上有几家贴着招聘的告示。
许行舟将这几家的名字和位置记在心里,首先去了一楼的外语培训机构。
他对前台说:“你好,我来应聘兼职。”
前台正忙着接电话,随手给他指了个房间,让他直接过去。
许行舟依言走过去,看到门上贴着“教务处”的牌子,敲了敲门。
“进。”
他开门进去,里面有三位老师,一男两女,男人明显要年长一些。
两名女老师正在埋头工作,男老师抬头看向他,意思很明显。...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