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第2/3页



    “他说有什么用,是他坐在这个位子上?咱们这七年做的,哪件事容易?每件事都是为了源星的未来。咱们已经做得很好了。”

    卫乾理也是认同赵行的话。虽然自己当时并没有料想现在的情形,着眼的尽是眼下的最要紧的事。

    不过殖民地的发展似乎超过政府的预期,其中也产生的问题也比较尖锐。

    “民众觉醒的太快,他们的需求,我们也难以满足。眼下源星的科技与资源都比较匮乏,联盟又占有着绝对的主导权,源星的处境……”

    赵行也明白,改革后,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与需求。从开始时的温饱到现在的希望全方面向联盟主星区看齐。

    但是源星只是一个环境恶劣的岩石星球,探明的矿产资源较少,而且距离殖民地较远。

    因为源星当时作为开发辉星的粮食与水的“供给站”,所以殖民地的选址的依据,就是舰船离开源星时所用的燃料最少,怎样到达辉星最快。

    经过计算与综合考察,最终选定在了源星赤道的一个位置,并且建立了航空港居民地与配套的产业。

    虽然建立初期是处于“大殖民”、“大开发”的时期,但是联盟对于主星区为外的规划还是以“差异化”为主,即:每个星球或者空间站上都有着优势产业,通过他们相互的贸易往来,交换资源,从而达到共同进步、共赢的局面。

    联盟只需要从中调解矛盾与补充或者出售他们所需高尖端设备就好。

    但是事实证明,联盟好像想象的有些简单了。

    许多事情已经超出联盟的控制范围,而联盟似乎也懒得管理这些糗事。

    干脆放开手,让殖民地自己搞去了,只要不过火,联盟就会持观望态度。

    所以,在规划中,源星就是相当于农民,辉星时矿工,深空空间站负责深加工。

    但现在源星政府没钱没技术,而民众想要更高品质的生活,现在该怎么办?别人又不肯放技术。

    开倒车——重新恢复到之前那种高压的社会状态?还是殖民地产生的收益全归政府?

    “有些民众已经开始购买走私进来的物品了……”

    从解骅给的纸条上得知,有些居民参与到走私链条里来,他们购买源星以外的东西,以较低的价格或者是源星上没有的;有些人将能卖的东西,卖到外面获得收益。

    “无论怎么说,源星已经到这了,我们能做的就是让它一直走下去。当然光靠咱们几个是不行的,我们明天从星港看看,说不定会有收获!还有啊,军演定于下周六、周日。最近没啥事的话,你就多帮帮赵上校策划策划,下周就要开始准备了。”

    赵行觉得这事交给他爸就可以了,不必为了这事大费功夫。

    乾理却认为,这么做,一可以提升下军队的士气,训练的积极性;二是提升源星民众对于源星的信心,让他们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生活的地方上来;三是培养殖民地人民的归属感。

    “虽然赵上校对部队训练还是非常上心,但要吸引住民众,还是要靠别的东西。如果反响好,比赛可以一年举行一次,能助长荣誉感不说,还能抵消一部分联盟那边的压力。”

    “既然这样,那宣传工作就要早点开始了。”

    卫乾理提议可以先从星港那边开始,如果洛羽出面帮助宣传那就更好了。

    两人开始讨论起宣传的细节……

    此时,辉星上的某处。

    一个中老年人坐在沙发上,透过玻璃的隔断门,向着远处的原野眺望,绿油油的青草地,被微风拂过,反射着光芒,远处还有这一角波光粼粼的湖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