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问题-第3/3页
卫乾理接手后,先改善殖民地的风评,接下来就是逐步回购部分被卖出去的设备。
当然,更高级的科技生产线还是要向联盟索要。
“我们是做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外面的人还是看不上源星!现在辉星又是这个样子,咱们也发展受挫,有谁愿意无偿帮助咱们。联盟答应的流水线也是半买半送。那边又赶上教育改革,现在主星区的普及的教育内容竟然跟我们这边差不多了,从教育方面求技术的路又被堵死了。咱们该怎么办?”
殖民地到了联盟228年,改革进行了8年,殖民地的生产效率已经达到了终点。如果寻求更大的发展,就要向着多层次、新层次发展。而不是封闭起来,不断向已知的极限爬行。
就算是走到极限,付出与回报就难以成正比了。所有的精力投入进来,就为了那百分之一二,能效比实在是太低了。
但要转移到另一条路上,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是太难了。
高技术产业要在源星上建立,先不说环境是否合适,能否让工人快速熟悉相关技能都是个问题。
虽然已经开设技能培训的培训机构,但需要又全套的技术转移才可以,不然就只能培养出初级工人。
这种情况下,源星上无法自主掌握一门技术,科技被联盟掌握;通过教育培养人才,又缺乏精深的科学知识。
联盟对于教育是由严格的流程的。
每个适龄的孩子进入教学机构后,机构会对其进行跟踪评估。根据其自身能力与科目成绩,并结合他的个人意愿,将其从普适教育中筛选出来,做定向培养。
这种定向培养培养出来的人往往具备坚实专业知识与专业素养。
经过这样的流程,一个孩子进入学校内,出来的时候,他可能成为一名独当一面你的政治家或者有惊人创造的科学家、杰出的军事家等。
不夸张地说,就算是最没有天赋的人,只要被选中,出来后他的能力是其他殖民地的人少有匹敌的。
源星殖民地的教育机制也是模仿主星区的模式建立的,但症结在于:
缺少主星区的科学知识储备,难以对学生进行成体系的培养;学生接触不到尖端的技术,无法引导其向着更远的层面思考与研究;殖民地科学设备不足,只能满足简单实验。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