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棒棒糖能舔多少口



    “棒棒糖需要舔多少口才能被完全吃掉?”这几乎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80年代美国的一则著名的棒棒糖广告中,一位小男孩向森林中的动物们请教这个问题,最终猫头鹰先生(Mr.Owl)告诉他说我们应该用实验来检验。猫头鹰开始实验,但是到第三口就忍不住把棒棒糖咬碎了——于是得出了3口这个最终结论。广告的最后说:“棒棒糖需要舔多少口?世界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

    在纽约大学柯朗数学研究所应用数学实验室(AppliedMathsLab),我和我的团队意外发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说意外,是因为我们研究的初衷是为了解释溶解过程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怎么会想到

    要研究这个?!

    自然界中,有水流过的地方都会留下水特有的痕迹。比如说,在河边我们可以捡到椭球形的鹅卵石,在草原上我们可以看到弯曲的河流,在海底我们会看到起伏的沙丘。这些过程涉及两个重要元素:一方面,水在流过固体表面时,通过侵蚀或溶解带走了物质,从而改变了固体的形状;另一方面,改变了形状的物体又会干扰到水的流动,从而改变水流的速度并且影响物质被带走的速度。集合了这两个元素的流体力学问题统称为变边界固体-流体相互作用问题。

    而我们正是好奇:是什么原因,让水流将固体塑造出如此有特点的形状。正如米开朗琪罗所说:“每块石头中都存在着一尊雕塑,而雕刻家的作用便是去找到它。”

    水流侵蚀现象很多,我们先选择了溶解来作为研究的方向。并且从最简单的几何形状——球形,以及最基本的水流——均匀水流(流速处处相等的水流)作为起点。我们希能通过这样的简单组合来了解固体在水流中溶解的基本规律。

    球形的可溶固体哪有呢?我们自然地想到了棒棒糖。但我们很快发现,市售的棒棒糖都包含了大量的气泡,而气泡的存在会影响溶解中固体的形状。在确认市售的棒棒糖存在缺陷后,实验室的成员们首先妥善处理了剩余的棒棒糖,并在这之后开始了自制糖球的过程。

    星球棒棒糖

    经过多次失败的尝试后,我们发现将白糖、糖浆与水以8:3:2的体积比混合后加热至150摄氏度,然后将还能流动的高温糖浆注入到球形模具中冷却,便可以得到口感与质量兼得的硬质糖。最终实验中所用到的直径为6厘米的巨型棒棒糖,就是由我在自己的家中使用这样的传统工艺制作出来的。这个大小正合适:太大了无法放入实验水洞中,太小了溶解过程持续的时间又可能太短无法记录。当然,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我买的球形模具恰巧是直径6厘米的……

    如何科学的

    “舔”一颗棒棒糖

    在得到合适的糖球后,我们将其放置在能产生均匀水流的实验用水洞中,并且通过照相机来记录糖球形状的变化。我们发现,糖球在溶解的过程中会形成下图中所展示的独特形状(水流从左边流向右边)。

    接下来的图是将反光的颗粒放入水中后,长时间曝光所得到的照片。我们可以看到,水流将糖球雕刻出了圆而光滑的前部,在这之后由于水流从固体表面分离导致了球面上两道明显的分离线,更之后由于水流在尾流区的混合使糖球的后部形成了平滑的表面。

    糖球的前表面所形成的完美的光滑曲面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这样的几何形状是溶解过程所带来的普遍结果吗?因此,我们又选择了其他形状的几何体,并将最终溶解后的形状与糖球溶解后的形状相比较。下图中,不同颜色的曲线代表了糖在不同时刻的截面形状。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起始形状不同,但是最终它们的前表面都被水流慢慢侵蚀成了相似的曲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