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蓝碳与碳中和
自2月24日以来,全球石油、天然气、煤炭以及大宗商品等价格都飙升。民生当头,欧盟碳配额市场价格却走出了截然相反的架势。
面对能源危机,碳中和之路在何方?
“碳中和”还要不要了?
为对抗全球气候变化,2005年1月,欧盟开始实施温室气体排放许可交易制度(EUETS),运行模式大概是在政府层面规定碳排放量总额,然后向重点排放企业发放碳排放配额,年末未上缴足额配额的控排企业将被处以高额罚款。
碳交易市场的运作机制就是花钱买等价的碳排放权
近年来,欧盟碳排放配额市场(EUA)碳配额价格不断上涨,尤其是在去年,年底时曾涨到了每吨95欧元以上。较高的碳价已被欧盟碳配额市场的参与者普遍接受。
尽管已经提出了许多年,欧洲的碳交易价格一直不温不火,直到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和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的召开,碳交易价格被重视起来,价格水涨船高。数据:英国毅联汇业(ICAP)
然而,随着俄乌冲突的开始,碳配额价格应声暴跌,几个交易日就跌去了近一半的价格。这个市场似乎在告诉大家,在能源危机面前,什么气候变化,什么《巴黎协定》,都靠边站吧。
继巴西政府为发展农业火烧亚马孙雨林之后,世界环保愿景再一次为了经济问题让道。
德国在3月初提出“将100%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目标提前至2035年”的目标,更像是应对国际能源价格的策略而非真的想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贡献。
看起来,能源还得继续用,而且用得还不少,那么,“碳中和”到底还要不要了?控制温室气体,有什么新招可以用么?
树究竟是插木成荫还是烧炭取暖?经济发展和环保绿色真的只能零和博弈吗?
众所周知,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以碳元素为核心的碳基生命,包括我们自己。我们的吃喝拉撒,农业生产,都会产生碳排放。但工业革命之前,大气中的碳含量基本保持着“边增长,边消耗”的动态平衡。
在人类进入工业革命之前,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从未突破过300ppm这条线(1ppm代表百万分之一,来源:climate.nasa)
直到工业革命后,各种化石能源被开发出来并大肆使用,工业快速发展的同时,森林等绿色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碳平衡”被打破,全球气候变化也开始逐渐被人类活动影响。典型的反映包括海平面上升、全球变暖、极端天气频率增加等。
2016年全世界178个国家签署的《巴黎协定》,就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的努力。它的长期目标是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前工业化时期上升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并努力将温度上升幅度限制在1.5摄氏度以内。
而控制全球气温的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减少碳排放。
“蓝碳”路径
目前,全球普遍采用的一种减排策略是“多种树”,即通过植物来吸收和转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储存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也就是现在所说的“绿碳”。但现在看来,“绿碳”的作用可能还不够。
所以,另一条可行路径正在被开发出来,那就是“蓝碳”。
地球上超过一半的碳是储存在广袤蔚蓝的海洋中的。海洋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有相关研究表明,大约93%的二氧化碳循环和固定都是通过海洋完成的。
依靠自己庞大驳杂的系统,海洋贡献了相当部分的碳循环(水气交换、光合作用捕获、食物网传递、降解埋藏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