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烽火燃起遭劫灭
舒览扶黄朗在金阙宫大殿坐定,黄朗看着台下众大臣,各个愁容满面,心里不禁一苦。抬头看了一眼身旁的舒览,舒览轻轻拍了拍黄朗肩膀,示意让他宽心平缓心绪。
黄朗用眼睛扫了一遍殿内左右两列跪坐的大臣们,眼光落定在郎中令贾澳身上:“贾爱卿,如今城外局势究竟如何?”
贾澳回复:“大王,如今参与围成的贼兵主要聚集于北门安远门,至少有千人以上,且多为犬戎骑兵,骑射功夫想必了得,且有中州的攻城器械,初步判定是天水军。西门安定门有贼兵两百余人,全部是犬戎奇兵,其余十门各有百十余人规模,骑兵、步兵有多有少。粗算下来,总计至少两千五百人。贼军来势汹汹,似谋划已久,后续还有多少援军暂时不得而知。”
黄朗双拳紧握,认真听贾澳汇报完敌军情况,继续发问:“我军有多少守城将士。”
贾澳眉头一蹙又马上舒展,他素来知道大王荒淫无能,但不知京城军备情况,实在荒唐到极点。贾澳微弱几乎不可见地叹了口气,回答:“如今西京东南西北四面十二门,共有守军三千人;宫城守卫两千人;各部守卫两千人;城外东南五十里烽火台守军五百人;西京城内外总兵力约七千五百人。”
黄朗听完舒了口气,向后靠坐在靠背上:“我军三倍于敌军,且守城有地利之便,应该守的住吧?”殿内各位大臣也多数都松了口气。
贾澳赶紧补充:“大王,我军兵力分散城门十二门、宫城各门、各部衙门,人数虽然比当前围成的贼军有优势,但弊病在于兵力分散。敌军若猛攻一处,或另有援军,只需攻破一处城门,进入城内,以犬戎骑兵的速度与强悍,怕是宫城也就更难守住了。”
此言一出,黄朗身子一下就软了下来,殿内刚刚松了口气的大臣们心再次提到了嗓子眼,不少人窃窃私语、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九卿之首太常姜丰冷哼一声:“贾将军,说了半天,只说困难,不说应对之策,你这是要把问题都扔给大王吗?”
贾澳立刻回怼:“姜大人,我这话还没说完,正准备陈奏应对之策,就被你给打断了。莫不是姜大人更擅长军事指挥?”
姜丰早已挖好坑等着贾澳,轻蔑一笑:“要说治军打仗,贾将军远胜老夫。不过,我虽非武将,如今兵临城下,也不敢不替大王分忧,这应对之策还确实已有考虑。”
贾澳心思一转,怕姜丰借机坑自己,赶忙上奏:“大王,臣也有应对之策,且容臣陈奏。”
关键时刻,舒览默契地给姜丰送上助攻:“大王,姜大人主理朝政,勤勉周到,从无差错。虽非武将,但历次调兵遣将,军事部署,后勤供应,次次不落,都有参与。这往前数几代,姜家出过不少名将、猛将。既然姜大人不辞辛劳,为陛下分忧,这片刻间便已有对策,如此才思敏捷,想必是些妙计,可解危难。不如先听听姜大人是何想法。若士妙计,便依计行事。若考虑有所疏漏,也可给贾将军做个参考。如此可好?”
大脑里毫无思路的黄朗一听,表示赞同:“嗯,那就先听听姜大人有何妙计。”
贾澳气的咬牙,恶狠狠看着舒览,却也无法耐他如何。
一直没说话的大鸿胪裴照雪看着兵临城下还在狗咬狗的派系斗争,闭上眼,撇过头,心里一阵恶心。
姜丰微笑浮于面上,说道:“大王,如今之第一要务,在于保全大王安全。”
刚说完这一句,黄朗插话:“爱卿言之有理。”
姜丰继续说:“如今局势危难,乃数百年未有之危局。如今我在明,敌在暗,我们无论如何布置城防,贼军都可迅速应变,随时都有破城的危险。若贼军果然破城,诸大臣与众将士身死是小,大王身系天下安危事大,不容有丝毫闪失。臣以为,为保万无一失,应当趁贼军援军未至,包围尚有疏漏,由猛将童继周将军领兵攻破南门贼军,诸大臣与众将士护送天子东行,于东都避祸。由贾将军统帅京城内外将士抵御贼军,掩护大王东行。同时,点燃烽火台,派信使传令各地诸侯勤王。代各路诸侯扫清贼军,大王再重回西京,或是就此常住东京,无论如何抉择,都可确保大王安全无虞。大王安,则天下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