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月色皎洁(73-75节)
73.英雄之家
走近李老师,走进她的小院,在电风扇下吃着肉香扑鼻的饺子,田堘第一次真切地了解了李老师、了解了她家庭背后的英雄故事。
李老师的丈夫曾经是一名军官,转业到地方后被安排到县水泥厂工作。由于是建厂初期,头绪多,事务忙,任务重,压力大。作风硬朗的“老兵”既当领导抓管理,又当工人上一线。长年累月,积劳成疾,患上了肺晒病。住院一段时间后,不顾众人的劝阻,又坚持回到了厂里。他说现在政策变了,形势好了,水泥销量也大了,厂里有太多的事情要处理,自己不能一个人躲在医院无所事事而成为废人。以厂为家,吃住在厂,对工作不离不弃,和工人打成一片,早已成了他的习惯,成了他的唯一。一个月回家一次,也差不多成了他生活的铁律。
李老师共生养了四个孩子,一女三男。唯一的女儿聪明好学,大学毕业后响应国家号召,志愿到大西北的沙漠戈壁滩上从事航天科研工作。大儿子是一名军人,稳重成熟。在一次边境冲突中,为了掩护战友撒离,一个人坚守阵地六个小时,最后弹尽粮绝,拉响手雷和敌人同归于尽。二儿子乖巧懂事,是一名武警。在一年抗洪救灾中,临危受命,星夜赶赴一线。为救一名落水儿童,因体力不支而光荣牺牲。
相比,最让李老师操心的是三儿子。三儿子打小强势任性,桀骜不驯。在学校不学习,让老师头疼;在家里不帮忙,让家长劳神。早早地退学后,就天马行空和社会上的狐朋狗友瞎混,有时还会闹出些让群众心生厌烦、让老两口无地自容的幺娥子。李老师在恩威并施、苦口婆心的教育劝导无果后,和“老兵”商量把他送进了绿色军营,因为“老兵”一直认为,军队是一个大熔炉,它能把一切废铁烂铜冶炼成钢。
起初,小儿子在部队劣性不改,我行我素。训练偷懒,顶撞领导,翻墙外出,戏弄战友,执勤睡觉,午后饮酒……为帮老乡战友报仇泄愤,还纠集一帮“好哥们”在一个隐蔽角落里把对方很揍了一顿。后来,儿子的负面消息少了,甚至开始有连队的立功嘉奖时不时传回来。“当兵,后悔一阵子;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我儿子终于长大了,有出息了。”夫妻俩为送儿子参军入伍的决定而欣喜,也为军队培养儿子成长的付出而感激。正当两人对小儿子的前途和未来充满美好憧憬时,不幸的事暴风骤雨般发生了。那年春节,小儿子回家探亲。在长途大巴车上,他遇到了一拨持刀劫匪。为保护乘客财产和生命安全,他在呵责阻止无效后,挺身而出,临危不惧,赤手空拳和几名歹徒展开了搏斗。终因寡不敌众,青春年华轰然倒塌在了血泊里……
最后,李老师深情地说,“每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上,都是一片阳光,给人希望和温暖,给人光明和寄托。我喜欢孩子,包括自己的和别人的。因为我始终相信大诗人李白说过的一句话:天生我材必有用,吾辈岂是蓬蒿人?”
走出李老师的家,走在长长的绿荫里,田堘还在想,“李老师是一名教师,也是一位母亲,更是一名默默无闻、忍辱负重的伟大英雄。”
74.南坝沟渠
夕阳坠落,暮色苍茫。
田堘和于瑶一前一后,穿过校门前的清河桥,向南边的堤坝方向走去。
在这地偏路远的地方,既没有车辆,也很少见到行人。东边的林业队和西边的医护队笼罩在朦胧的夜色里,被四周宛如沙漠般的麦田围拢,像静默着的墨绿岛屿。暑气已退,微风渐起。田堘感到了别样的舒适和惬意。
他不敢跟近于瑶,担心她会遇上熟脸;他又不敢距离于瑶太远,担心她会孤单害怕。就这样,田堘看着于瑶短裙紧束衬衣的背影,不远不近、不慌不忙地走着、跟着。那衬衣,雪白,像碧空蓝天中的云彩;那短裙,黝黑,像洛阳城里的娇艳牡丹;那腰肢,细软,像河边摇曳着的袅娜杨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