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引言- Introduction
(美国)安·范德米尔AnnVanderMeer,(美国)杰夫·范德米尔JeffVanderMeer
从玛丽·雪莱、儒勒·凡尔纳和H.G.威尔斯的时代开始,科幻作品不仅帮助定义和塑造了文学的进程,而且已经超越虚构文学的领域,影响了我们对文化、科学和科技的看法。像电动汽车、星际旅行和可媲美今日的手机的各种先进通信方式,这些点子最先都是通过科幻作品让大众了解到的。在艾丽西娅·亚涅斯·柯西奥创作于20世纪70年代的短篇小说《IWM1000》(TheIWM1000)里,你会发现它明明白白地预言了像谷歌这样的信息时代巨擘的出现。另外,早在尼尔·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几十年前,就已经有大量科幻作品表达过人类对于登月的渴望。
科幻作品让我们通过创造对未来社会的愿景,而非偏见或战争,来憧憬更好的世界。像雷·布拉德伯里的《华氏451》(Fahrenheit451,1953)这样的反乌托邦小说也在科幻作品中占有一席之地,作家会通过这类作品对民主的不公正和危险做出批评。而且通过科幻这个创意的出口,东欧的作家才得以在作品中不涉时政,通过审查。今天,在全球变暖、能源依赖、资本主义的病毒效应和如何利用现代科技等方面,科幻作品继续做出一个又一个假设,同时给读者带来更多古怪而精妙的奇想。
其他任何一种文学形式都不曾与我们的当今社会联系如此紧密,而且还充满了奇思妙想。也没有哪一种文学形式能给人带来如此多的乐趣。迄今为止,几乎没有人尝试编过一本权威的科幻选集,将这一充满活力的类型作品中具有全球影响力和重大意义的小说收录进去,在兼顾虚构作品的类型性和文学性的基础上,让世界各地的作家及其作品都能有所体现。本书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整个20世纪20个国家的科幻小说,从埃德蒙·汉密尔顿的太空歌剧通俗小说到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的文学思考,从W.E.B.杜波依斯的早期非洲未来主义到小詹姆斯·提普奇的女性主义第二浪潮,一一呈现,而且精彩不止于此!
本书篇目很可能会令作为读者的你惊喜万分,因为我们在编选之初就感到了莫大的惊喜。
什么是「科幻黄金时代」?
-
即使是没读过科幻小说的人,也听说过「科幻黄金时代」这个说法。科幻黄金时代实际是20世纪30年代中期至40年代中期,不过大众读者常常将其与之前的「通俗小说时代」(20世纪20年代到30年代中期)连在一起。「通俗小说时代」的主宰可以说是《惊奇故事》(AmazingStories)的编辑雨果·根斯巴克。他有一张最为出名的照片,照片中,他头戴一个全方位包裹式「隔离头盔」,上面连着一条氧气管和一个呼吸设备。
「黄金时代」则没有什么「隔离头盔」,这一时期伴随着美国科幻杂志的井喷式发展,见证了担任《新奇科幻》(AstoundingScienceFiction)主编的约翰·W.坎贝尔的崛起(尽管他晚节不保,后期笃信「戴尼提」那一套伪科学),还发展出了科幻小说的市场雏形(20世纪50年代该市场才趋于成熟)。同样是在这一时期,像艾萨克·阿西莫夫、阿瑟·克拉克、波尔·安德森、C.L.摩尔、罗伯特·海因莱因和阿尔弗雷德·贝斯特这样的科幻名家迅速成长起来,闻名于世。正是这一时期让大众对科幻形成了这样的认知——让人有「惊奇感」而且对科学和宇宙有「乐观进取」态度的小说。有时候大众的印象来自最直观但也相对幼稚的封面画,封面下的实际内容往往暗黑且复杂。
不过,「黄金时代」开始有了新的解读。在常常被人引用的经典著作《惊奇年代:探索科幻的世界》(AgeofWonders:ExploringtheWorldofScienceFiction,1984)一书中,堪称行业标杆的编辑大卫·哈特韦尔宣称:「(阅读)科幻的黄金年龄是12岁。」哈特韦尔是科幻领域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守门人,他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成年人对科幻的热爱是从他们很小的时候开始形成的,因为那时候,对他们来说,「每本杂志上的每个故事都是杰作,满是大胆而独到的奇思妙想」。读者们就黄金时代到底是20世纪30年代、50年代还是70年代一事争论不休。按照哈特韦尔的说法,这是因为读者眼中科幻真正蓬勃发展的年代正是他们年纪尚小,还不足以分清好故事和坏故事、优秀作品和糟糕作品的时候;那时,他们只知道尽情吸收和欣赏故事里美妙的奇景和令人兴奋的情节,所以才会有如此认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