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 节 病魔,纠缠着患者医生



2003年5月6日的上午,我在广州军区总医院呼吸内科采访了黄文杰博士。这位广东省抗「**」专家组副组长今年才41岁,戴着一付近视眼镜,瘦削的身材,神情显得有些疲惫。

黄文杰是湖南常德人,1992年进第三军医大学攻读内科学呼吸专业博士学位,取得学位后,于1995年又考入北京军区医学科学院攻读博士后。1997年分配至广州军区总医院,一直在呼吸内科工作,目前任科主任。由于他们救治了第一例「**」病人,要求采访他的人很多,这或多或少地影响了他的工作和休息,听说他不太愿意接受采访。我们是在事先经过多次联系,在军区总医院宣传科的帮助下,才联系到他,他答应只谈半小时。结果那天见面后,在他的办公室里我们一共谈了将近一个半小时,也许我们对一些问题有着共同的兴趣,所以我们的话题从「**」转到社会,转到人类传染病的流变,转到世界瘟疫史……

黄文杰告诉我,2002年12月17日接收黄杏初住院时,当时黄杏初高烧持续在40度上下,拍X光片发现肺部阴影扩大,白血球高,出现呼吸衰竭,当天就给他上了无创呼吸机。经过观察发现用无创呼吸机治疗效果不明显,黄杏初开始神志不清,由于缺氧,表现出烦躁,甚至由于躁动用脚把病床旁边的铁围栏都踹断了,进而出现昏迷。第二天早上,果断决定给其插管,上有创呼吸机,要尽快改变其呼吸状况,补充氧气。当时,黄杏初处于昏迷状态,但仍很躁动,插管时好几个人都按不住他。用了100毫克安定又加上其他镇静剂,这才让他安静下来,把输氧管插上。补充氧气后,黄文杰又辅以其它抗炎药物治疗。

第三天(12月19日)上午,黄杏初醒来,并且逐渐神志清醒。黄文杰知道对于这样的患者,需要和他讲明白,寻求他的配合,对于下一步的治疗才有较好的效果。黄文杰坐在黄杏初的床前,慢慢地和他聊天,告诉他病情很重,有一定的危险,如果不能得到很好的配合,很难达到良好的疗效。

当时黄杏初插着输氧管无法说话,但他听明白了黄文杰的话,闭着眼睛点了点头。从此,他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克服许多难以忍受的痛苦,给黄文杰留下深刻印象。

所有插管病人都是很痛苦的,我们想象一下,一根拇指粗的塑料管插在喉管里,既不能说话,也不能吃东西,病人所需要的养分,暂时都需要通过注射输进人体。呼吸也不能由着你自己自然地一进一出,而是由机器机械地将氧气压进你的肺里,因此,对一般的插管病人除了用大剂量的镇静剂,有时还不得不用床单将病人的手固定在床沿边,以防他痛苦中伸手把插管拔了,造成缺氧而停止呼吸。黄杏初醒来后,黄文杰没有再给他用镇静剂,以防镇静剂的副作用伤害他的大脑。黄杏初就是以自己的毅力,以强烈的求生**,忍受着痛苦,配合医生的治疗。

对于黄文杰来说,虽然自己从事呼吸系统疾病治疗已经多年,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对

杨黎光于今天的这个病例,也是陌生的,没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在没有去河源之前,经验就告诉他,黄杏初的病症和一般的肺炎不同。从河源回来后,他更加明确了这是一种新型的传染性肺炎。他一边治疗,一边摸索总结经验。每次值班都要到黄杏初床头多次,观察黄杏初的病情发展,总结各种方法的疗效,及时修订医疗方案。

五天后,黄杏初的高烧退了。再过两天就完全不发烧了。一周后,体温完全正常了。高烧一退,身体其它方面的情况就开始好转,呼吸状况也改善了。12月27日,黄文杰将插管拔了,插了10天管的黄杏初终于可以自主地呼吸了。那一天,黄杏初对呼吸有了新体验,平时不引人注意的呼吸,今天竟变得这样的舒畅。黄杏初起伏着胸部,深深地往肺里吸进自然空气。

元旦一过,黄文杰将黄杏初从监护病房转进了普通病房。

叶钧强转来时,黄杏初正在身体恢复时期。所以,他站在叶钧强的床头作为一个快康复的病人安慰当时病情很重,心情也紧张的叶医生。...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