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发刊词:给孩子好的童年教育,就是给他美好的人生



一年多前,我面对家里的两个孩子,6岁和3岁,不断感觉到那些冒出来的、倒不清说不明的困惑和焦虑。如果非要说清楚,可能就是:什么是好,什么是对。

身为父母,而且您也愿意来听这档节目,那么首先肯定是有心给孩子最好的。这大概是我们所有人的初心。问题是,什么才是最好的?如何做出选择,如何寻找平衡?更大的问题,什么才是对的?教育的麻烦在于,它的结果可能很久才能看到,但它的对错不允许再试一次。

身为中国父母,上一代的经验,能够直接让我们拿来用的可能并不足够。相反,在隔代教育中,两代人的观念冲突还不少。过去几十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和社会,像中国那样经历了高速发展,所有领域的观念都经历着迅速迭代,教育更不例外。换句话说,我们自己成长的经验,固然有值得回顾的,但看看下一代,他们面对的现实和将来,都截然不同。对孩子而言,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这样的根本问题,注定令人纠结。

正因如此,抱着为自己解惑的目的,一年多前,我走过世界上不同的国家,拍摄了六集纪录片《他乡的童年》,大家可以在优酷平台上看到全片。在这个过程中,我已经忘记了最初出发的困惑究竟是什么,而是因为一路不断收获新的观念、新的启迪而兴奋不已。

在芬兰、日本、英国、印度、以色列,对当地学校的访问,走入学生、家长和老师中去,深度了解社会、历史、文化对他们教育观念的塑造,以及他们对未来的看法,一下子拓宽了我的思考维度。

所谓「好」和「对」都没有绝对,都需要放到不同社会环境,结合不同的孩子情况去度量。而了解这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元的,多姿多彩不一而足的教育理念跟方式,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我的焦虑。

因为,消除焦虑的办法,就是把未知变成已知。打开视野,多了解之前不知道的,心情自然放松起来。所以,我拍摄纪录片以及在这里继续与大家以音频的方式讨论,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打开父母与教育者们的视野,拓宽思考的疆界。

纪录片播出以后,收到许多热情的反响。我也有了机会,更多接触和了解国内的家长们、老师们,教育改革者们。当时常常被问到一个问题:你走过了这么多国家,请问哪里有最好的学校?所以,当收到邀请,来做一档音频节目,我想,正是一个好机会,把在国内外了解到的教育理念,跟大家分享。

身为家长,我们或许无法去到所谓最好的学校,又或者无法马上改变身处的社会,但有些方法是可以在家庭中实践的。又正值今年为疫情所苦,家与学校模糊了界限。「怎样把家变成世上最好的学校」,成了我思考的一个话题。

一方面乐于与大家分享我的体验和思考,另一方面,其实我也非常犹豫。因为我越来越清楚地知道,教育是家长间无尽的话题,也可能是一个,最好不要触碰的话题。因为它其实是在谈论父母的人生观。

都是成年人,谈三观伤感情,更有可能改变不了什么。在中国,孩子十八岁之前都由父母的观念塑造,这个问题就更加敏感,其实呢,也更加迫切。

于是,我还是答应了来做这样一档节目。初衷并不是因为我知道得更多,或者更加正确,千万别误会,我真的不是教育专家,只是身为母亲,和您一样,对教育有许多问号,于是,我选择做一个探索者。

希望能够找到更好的,领略更宽广的教育经验。在这个节目中,我只是抛砖引玉,邀请您一起探索,但我相信,如果我们的出发点是相同的,就能够在这次音频旅程的终点,收获远远多于出发时。

哲学家康德说,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其他动物都只需要抚养。教育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并不断进化。不幸的是,这种进化的速度有时跟不上时代的变化。在我的教育探索旅程中,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不断听到这样一个类似的声音:当前的教育模式,是建立在工业化初期模式之上的,为了迅速培养熟练的工人和士兵,以机械化、标准化、分工化方式「生产」孩子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