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2 谜团-第2/4页



    一是“行星撞击说”。

    考古学者在格陵兰岛西北部的冰川下发现的一处陨石坑,时间恰好对得上。据此推断,在该行星撞击地球的瞬间释放出巨大的能量,促使格陵兰岛的冰层融化,从而改变了北大西洋气流,导致全球气温大幅下降。

    张天在游戏里采用的就是行星撞击的设定。

    林郁却对这种说法嗤之以鼻,她认为把考古学上的异常现象和未解之谜归结于天降陨石,和小说写到最后机械降神没什么差别,是一种极其简单粗暴的做法。

    她更倾向于“冰盖融化说”。

    这一派观点认为,由于冰期结束,全球气温上升,导致北美冰盖融化,大量淡水注入北大西洋,破坏了海水的温盐环流,低纬度的温暖海水无法到达北大西洋,致使北半球气温骤降,最终影响了全球的气候。

    “我们身处这个时代,没有人比我们距离真相更近。只要我们去格陵兰岛看一眼,就知道谁对谁错了。”

    林郁用略带惋惜的口吻说,她很清楚,以现有的条件,远远不足以支撑她去探明真相,有些谜团,或许永远只能是谜团。

    她能做的,是不制造更多的谜团,在迁徙之前,她打算留下一些确切易懂的痕迹,留给一万年后的同行们,省得哪天他们发掘出这处洞穴,对着孩子们捣鼓出来的奇形怪状的玩具抠脑袋。

    张天开玩笑说:“你要是留下一篇博士论文,后世的学者全都要给你跪下,尊你为伟大的考古学先驱。”

    “想多了,他们只会怀疑有人造假。”

    用现代文字传递信息并不合适,过于离奇的发现会令整个项目丧失真实性,好比千年前的古董上刻着“adeinChina”一样,再逼真也只能是赝品了。

    图画传递信息的效率远不如文字,但另一方面,也不会受限于语言,语言一旦死去,文字携带的信息就随之石沉大海,永远不被人所知。

    图画则不会,它直观明了,任何时代的任何人都能看懂,当然,前提是作画者的水平足够高。

    在征得阿妈的同意后,两人来到洞穴深处,这里有祖先留下的壁画,用木炭绘制的壁画难以长期保存,别说一万年以后,再过一千年,大概就不剩什么了。

    壁画的内容大多是凶猛的野兽和各种武器、工具,彼此没有关联,缺乏叙事性,能够传递的信息有限。

    林郁以部落大会为主题,用不易脱落褪色的矿物质颜料重现猎人们狩猎巨兽的场景。

    象牙堡、猛犸象、披毛犀、大角鹿,以及手持弓箭长矛进行狩猎的一众两脚兽……林博士的绘画水平算不上高明,但看懂毫无问题。

    除了壁画,陶器、石器和骨器同样历久不损,能够全方面展示原始人的日常生活和技术水平,是考古学者研究原始社会的重要凭据。

    石刀、石斧、石矛,骨质的针、箭簇、鱼钩……陶器选取彩陶,比起出土自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大河部落的彩陶在审美上显然差着一截,但在工艺上完全不输,而且在时间上更早,早了足足五千年!

    光是这个发现,就足以令全球的考古学者欣喜若狂。

    更疯狂的事还在后面。

    等她的同行们挖出这些彩陶,会发现陶器里装着少许植物遗骸,经过枯燥漫长的清理、浮选和鉴定,他们会辨认出这些谷物以粟为主,含有少量的藜麦和大豆,都有驯化的迹象!

    彩陶底部的卦象当然也逃不过考古工作者的火眼金睛,为了使卦象的象征意味更加明确,张天特意放进去两个绘有太极图案的彩陶,给现代人一点小小的原始震撼。...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