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隋炀帝(2)
撤军后,炀帝面临的是一个混乱的局面:出征高丽榨干了天下,各地盗匪蜂拥而起,有些地方数量多达十万,少的也有几万。天下太平无事很久了,大家都不通晓战事,郡县军队每次作战,看到贼军掉头就跑。
山东的百姓深受匪患,好在齐郡乡人张须陀挺身而出,大破贼众,稳定了当地的局势。张须陀英勇善战,深得民心。有时身上多处被伤仍英勇杀敌,气力不减。还有历城(山东)罗士信,当时年纪只有十四岁,已成了张须陀的副将。敌人看他年龄小都轻视他,怎知他一个快马加鞭就到了面前,接连刺杀好几人。然后用长矛挑着敌人的首级继续进攻,惊得贼军目瞪口呆。罗士信每杀一个人就习惯割掉对方鼻子放进怀里,等返回之后再一个一个查验数量。
各地都在骚乱,但炀帝满脑子还是对于上次失败的不服气。于是他不顾眼前,决定再征高丽。
而此时又有两个重要的人物登上历史舞台:礼部尚书杨玄感,杨素的儿子。骁勇善战多谋略,好读书爱结交名士,很多豪杰都与他交好。另一个是他的知己好友李密,志向远大,满腹经纶。担任左亲侍时,有一次被炀帝看见了,炀帝惊恐地对宇文述说:那个左仪卫的小黑孩,眼神异于常人,不要再让他担任护卫。于是便解除了李密的职务,李密也乐得清闲,摒除世事,一心读书。为了节省走路的时间,曾骑着黄牛读《汉书》,把书本绑在牛角上,这样牛边走他边读。杨素看到后十分惊奇,便请他到家里促膝长谈,然后把他介绍给了杨玄感说:此人见识气度不凡,你是比不上了,向人家多多学习。撮合两人成了好友。
杨素生前骄纵傲慢,炀帝一直很忌讳。好不容易把他熬死了,自然不会对他家属有多优待。杨玄感很清楚自己的处境,看到朝政一天比一天混乱,看到炀帝的妒忌猜疑和父亲的含恨而终,暗中有了谋反的计划。正巧赶上炀帝第二次出征高丽,任命他为黎阳(河北)督运,管理粮草补给。他故意拖慢粮运的速度,希望出征的军队因缺少食物引起内乱,炀帝多次派人催促未果。
613年6月,杨玄感关闭黎阳城门,大量搜求可以充兵役的男子,用帆布制造头盔铠甲。发文通知周边郡县,以清除皇帝身边奸臣乱将为名,命令到黎阳集合。在运粮的民夫中选拔年轻力壮的五千多人,又从附近的船夫中选了三千多人,与他们盟誓道:主上不讲仁义,不以苍生为念,造成生灵涂炭,光死在辽东高丽的就有几万人。现在我要与你们共同起兵襄助天下穷困的百姓,你们愿意吗?所有人都欢呼雀跃。
李密,作为隋唐顶尖谋士,自然少不了出谋划策。他建议:天子现在远征在辽东,距我们一千多里,南面有大海的限制,北面有高丽的威胁。我们现在趁他不备,率军快速进攻蓟县(天津附近),占据沿途要害,相当于扼守住了他回程的咽喉。归路已断,高丽知道后必然前后夹击,不到十天半月,他的粮草就会耗尽,此为上计。
关中(陕西)地势险要,人物丰盛。我们也可以鼓行而西,路过的城池不急于进攻,直奔都城长安。然后收取当地的豪杰物力为所用,分兵屯驻各个险要隘口。就算皇上回来,他的根本都已经被我们拔掉了,此乃釜底抽薪之中计。
挑选精锐,昼夜倍道进军,袭取东都洛阳,然后号令四方。但我担心咱们目前在黎阳的动作,已引起附近左右的怀疑,恐怕到时洛阳早有防备。一旦攻不下来,天下的军队就会蜂拥而至包围咱们,胜败就不可知了,所以这是下计。
杨玄感思虑再三,选择了日后被证明自取灭亡的下计,说现在百官的家属都在洛阳,如果不先占领那里如何收获他们的支持?而如果途经各个城池又不攻打,怎么能树立我们的军威呢?你的下计在我看来是上计啊!于是率兵直指洛阳。
要想弄明白历史人物很多重要的选择,一定要设身处地的去想,要入戏才能理解。李密的上计和中计甚妙,但要采用确实需要冒险,冒险就意味着有牺牲。敢于造反已经需要非常大的勇气,别看书上短短几句话,现实中可是要流血死人的。正常人没人喜欢死亡,务求稳妥没有问题。杨玄感当时那个情况,身在山东却要千里奔袭攻取西安,听起来就是一个极不稳妥的选择。还要指望路过的城池不与他发生战斗,存在巨大的风险。而进攻天津蓟县虽能断绝天子归路,但那是要建立在高丽会帮忙反击隋军的前提下。本身就是守城方的高丽可能早已疲于战事,不会反击,到那时他们可就要直接面对归心似箭的远征军了。本来就兵力悬殊,加上对方困兽之斗,便成为了一场豪赌。...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