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找一个爱你的人还是你爱的人?
经常听身边的朋友们说起关于如何选择人生伴侣的话题,有些女同胞时常会相互问「你是愿意找一个你爱的人,还是找一个爱你的人呢?」
这个问题后来也被我在情感课堂上经常提出来。学员们各有回答,很多人第一反应通常是「我当然愿意找一个我爱他他也爱我的人啊!」当我接着问,「如果现实中很难遇到那么完美的爱情呢?」大家这才陷入思考。
有许多学员会选择「找一个爱我的人」,当我回应他们时,我首先会一如既往地祝福他们,然后我会问他们,「怎么才能知道他是爱你的呢?」
「他爱我就会对我好!」绝大多数人会这样回答。也就是说相当多的人会选择与一个对自己好的人结婚。
此时,我会泼上一盆冷水,「你不能因为TA对你好而与TA结婚」。
许多学员会一脸迷惑「我不去选择一个对我好的人,难道要去选择一个对我不好的人吗?」
「不,不,不是这样的,且容我们慢慢地来谈。」
「请问一个人今天对你好,就表示明天对你好,明年对你好吗?」
「......」
我们决定与另一个人走进婚姻,当然希望婚姻的幸福能长久。同时我们也知道:世界永远在变化,两个人的感情也一样。于是我们就应该去找到一个更长远更恒定的理由让我们做出也许是人生最重要的决定。简单说,就是「他对你好」不够恒定。
相比起来,也许TA的财富、TA的颜值等看似表面的却更具有恒定的价值。
战国时期的楚怀王对待自己的宠妃魏美人的故事就是一个经典。魏美人由于生得美丽,颇受怀王宠爱,这招致了另一个宠妃郑袖的嫉妒。她诱导魏美人见到怀王就捂住口鼻,还说这样更美更让君王怜爱。背后郑袖又告诉怀王说魏美人嫌他的气味。怀王一怒就把魏美人的鼻子给割了。这段历史显露的宫廷斗争的阴险与残酷自不必说,我们更能看到的还有薄情。几天前还宠得不得了的女人,今天会因为一个莫须有的怀疑就痛下杀手。我对你好是有条件的,你若惹烦了我,休怪我翻脸无情!我若心有别恋了,也休怪我寡义薄情!
「自古多情最薄情」,岂止楚怀王,汉武帝与钩弋夫人,唐玄宗与杨玉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民国时代之胡兰成与张爱玲,徐悲鸿与蒋碧薇,历史上这样令人唏嘘之事多了去了!「对你好」,与爱一样,是有保质期的!
我当然不是反对选择对我们好的人,而是说不能简单地凭他对我好就草草地把自己给安顿了。而要去看看他为何对我好,对我好的理由之中最重要的几点理由是否是比较恒久的。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好的原因,有理性成分,也有感性成分。
理性成分的核心是基于交换,是有条件的。你对我好,所以我对你好;我对你好,希望你也对我好!
由于企望,由于感恩,由于责任,由于珍惜而对一个人好,是理性的。
由于企望而对另一个人好是理性的,也是非常普遍的。有的人企望得到财富及其带来的高品质生活,有的人企望得到曼妙的身体带来的愉悦体验,有的人企望得到周围人的羡慕的目光。也有的人不企望得到什么而只是企望摆脱什么,摆脱孤独与寂寞,摆脱冷嘲热讽与指指点点。
一个人当下最需要的也就是最企望的,就会成为他的主导动机。
同样,由于感恩,由于责任,由于珍惜而对一个人好,也是基于理性的。这里我就不一一细说了。
细细品味一下,基于理性而对人好,给人的感觉总像少了点温度。如果我们很渴望「对我好」还带着可以把我们融化的温度,那我们得去感受两个人之间的感性成分,比如去确认一下眼神。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好」的感性成分,来源于喜欢,这时的喜欢是一种纯粹的,不带企望的。喜欢他的帅气、喜欢他的才华、喜欢他坚韧不拔的个性、喜欢他卓尔不群的洒脱,喜欢他的一切让你感受到美的部分。这时,喜欢但并不渴望占有,这种喜欢的本质是欣赏。
现代的社会,大家都知道粉丝经济被广泛地应用到文化娱乐、销售商品、提供服务等各种领域,粉丝经济的核心体验其实就是喜欢。因为喜欢,所以网红;因为喜欢,所以跟单。台湾学者蒋勋,据说许多女同胞不断地追他的课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喜欢上了他磁性而显深远的声音。...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