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新物种爆炸》:败在眼花缭乱,你只差一定之规



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新物种」。

我们今天要谈的新物种,不是个生物学上的概念,而是个商业创新的概念。最近很多互联网的大咖都在关注,不久前,罗辑思维的联合创始人吴声还就此写了一本书,叫做《新物种爆炸》,这个名字借鉴了生物学上的寒武纪物种大爆炸,他借此来形容这个因环境变革而产生大量颠覆式创新的时代。

这个概念本身是很有价值的,但是一时间也有过热的嫌疑,其实我觉得,没有必要把新物种这个概念妖魔化,还是要务实地去看待它。今天,我就来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对这个现象的看法。

我认为:进步是间断地爆发的,相应地,创新是集群式出现的。

这些成群出现的颠覆式创新改变了我们的旧习惯,养成了我们的新习惯。比如,移动支付,芝麻信用分和京东白条,共享单车,直播与网红经济,知识付费,人工智能,等等。它们就是新物种。

然而,只靠这样列举出一些例子的方式得出的概念是模糊的。究竟什么样的创新才称得上是新物种?新物种与旧物种之间的分界线在哪里?

一个公司,如何使自己的产品成为新物种?而作为个体的我们,又如何在这个新物种爆炸的时代里跟进时代步伐,更好地利用新兴事物成就我们自身?

今天,我就来和大家讲讲:如何创造新物种改变世界;以及如何利用新物种成就自身。

我要和大家分享的第一个观点是:新物种的本质是适应新环境

无论是创造新物种,还是利用新物种,无法避开的一个问题就是:什么才是新物种?它是怎么产生的?

在生物学上,新物种的产生大多是由于地理隔离,也叫做环境隔离——

原本相同的物种,因为进入了不同的环境,彼此无法交流。

进入了新环境的物种,演化出新的特征,存活下来,就成为了与旧物种不同的新物种。同时,也就适应了新环境。

进一步,存活下来的物种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又会促进环境的更新。

在商业上也是如此——

正如吴声所说:技术进步和生活方式变革产生新环境,能够适应新环境并以颠覆性的方式在新环境里长期生存的公司和产品成为新物种;

反过来对这些新产品的使用改变了我们的旧习惯,养成了我们的新习惯,这又创造了一个新环境,这就建立了新物种爆发的正向循环。

比如,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新环境,微信是适应它的新物种,而微信本身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形成了一个新环境,产生了专业自媒体这个新物种——而这个行业培育起了一批成熟的人才,这些人现在又成为正在兴起的内容经济和知识付费的主力军……

再比如,互联网的发展提供了新环境,成就了淘宝这个新物种,改变了国民的购物方式,新的购物方式产生大量数据孕育了与信用有关的新物种——而由它们组成的个人信用体系又成为了一个新环境,共享单车和租房等领域都将出现适应这一环境的新物种……

甚至,越来越多的自由职业者在家办公,比如微商、网红、撰稿人、编剧,这些自由职业者适应了人格化、IP化的互联网新环境,成为了新物种——而这些受过教育的自由职业者有大量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克莱尔·舍基说:「这是一种认知盈余。」而这种认知盈余又将成为新的环境……

所有这些概念和变革的细节,以及将它们应用于生活的技巧,我都会在以后的课程里一一讲到,现在,让我们先回到今天的主题:

刚刚我们说了,!

 《改变自我的 12 本书:助你实现阶层跃迁》,牢记网址:touwz.com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