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赈灾之粮为糟糠,书生有话言太守



    百姓更能体会百姓的难处,在王晓晴的奔走劝说下,南城附近村庄们纷纷同意开放社仓,但一个村庄的仓储有限,肯定不能一股脑儿分配,于是按照那个少年的说法,王晓晴将南城根下的难民划分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由每个里长(百家为里,设立里长)分配五伍之数,暂为管理,在紧张有序的处理中,难民的数量被逐渐划分,不再一股脑儿聚集城下。不得不说,老百姓是最淳朴的一类人,只要有饭吃,有地方住,再艰苦地环境都能生存,并且很少抱怨。

    方大人在看到城下难民数量减少之时,还犹自欣喜,还是自己聪明,难民在得不到南城救助的情况下这不很快就走了嘛!只是没想到,王晓晴再次出现在他的面前,向他汇报城外状况时,他才大吃一惊,连道了几个“你”字,也不好再说什么?王晓晴立马将在难民营少年口中听到的情况告知方大人,方大人这才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但作为一方城首,他首先想到的只能是南城内百姓的利益,所以他第一时间做的是加强警备,组织民兵!

    没有在方城首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助力,王晓晴只能先斩后奏,开义仓给百姓施粥。而于此同时,繁琐冗长的赈灾流程也在进行着,此时正值春耕时节,耽误春耕那就不止眼前这些人那么简单了,所以在社仓和义仓同时开启,将要支撑不住之时,朝廷的赈灾款项终于下来,拨款三百万两分六次发放,第一次一百万两,五十万两用与购置新粮用于春耕之用,另五十万两用与支撑这段时间难民生活。

    但等这批银子发放下来,兑换成粮食的时候,不但难民看呆了,就连张弦都有些呆了。他能想到中间会有层层克扣,兑换粮草也会有层层盘剥,但最终应该会有部分真材实料在里面,以免引起叛乱,以及需要给难民留一条生路,但赈灾的粮车里更多的是干草和米糠!张弦只能扶额叹息!

    随时都有可能产生哗变!

    “天作孽犹可活,自作孽不可活”南城北部的简易帐篷里,张弦自言自语,不知道是在说谁。

    王晓晴在看到赈灾物资的第一时间就已经觉得大事不妙,她匆忙安抚好百姓情绪后,火速来到张弦的小帐篷,直觉告诉她,或许只有这个少年才能挽救当前局势,虽然她也觉得不可能。

    来到帐篷,王晓晴直接说道:“朝廷口头承诺的第一批一百万两现银到达南城县时只有几千两,加上车旅折损等等发下来的就只有米糠和干草了,现在该怎么办?”

    知道事情紧急,张弦也没买关子,反问道:“我想知道你背后有多大能量?”

    王晓晴知道此时不是她扭捏的时候,回答道:“西川郡太守是我爹爹!”

    张弦道:“带我去见你父亲。”

    西川郡郡治所在是南辅,离南城不远,王晓晴驾着马车很快就来到了南辅城下。

    此次饥荒覆盖西川、九江、华阳等地,西川又已南辅为最,所以此时南辅城楼下的难民要比南城还多,乌泱泱一片,马车行走在流民让出的管道上,张弦能感觉到四面八方投射了来的渴望目光,他心有不忍,但还是没有把车中的吃食分散下去。

    南辅守将马朔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中年汉子,显然他是认识王晓晴的,在看清车上来人后,立刻下令开启城门,几个士兵抬开拒马,两队士兵持枪盾一字排开,留出供马车通行的道路,马朔在

    马车前向王晓晴行礼,王晓晴道:“我有要紧事项通报郡守大人。”

    马朔一听王晓晴以郡守大人称呼,便知是公事,连忙让道,马车提速向郡守府跑去。

    南辅城内与城外俨然是两个不同的风景,一处在夹缝中求生存,一处在世外建桃源,一处天堂一处地狱,熙熙攘攘的人群,此起彼伏的吆喝,让张弦恍如隔世,王晓晴显然已经习惯,她驾着马车轻车熟路,张弦曾问她:“此去郡守府是否会路过秦楼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