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拖到肃王兵至



林观致便将秦安乐当日连夜到府衙提出的建议方案等原原本本的重述了一遍,常典赞听完后放下茶盏点了下头:这些建议确实值得采取,也原来如此,知府大人身为知府,而他只是一介寻常百姓,知府能够亲自见他,莫不是知道了他与我是有些关系的?

 确实知道是一回事,但下官更喜欢与欣赏他的诗词才华更是另外一回事,此前便曾数次与他闲谈诗词乐趣等,而今倒也不单单认为秦东家此人的才能,可不仅仅只是诗词这些而已。

 知府大人对他赞誉颇高啊

 常典赞笑了笑,不露声色的回了句,他其实听宣荣说起过当晚很巧,到过秦安乐的宅院以及秦安乐要卫兵人手的事,此时对于秦安乐与肃王府及肃王究竟是什么关系的问题上,虽然又有点好奇了起来,但好奇归好奇,还是没想过去探究这层隐秘,随即便又说回了一开始时的话题,于此事上不仅是仍旧没有生气,反而主动介入其中,有意替知府遮掩甚至一同承担了起来。

 知府大人回去以后写一份奏章,派人送来都司,我也写一份奏章,由我亲自派人八百里加急送往皇都金陵城,转呈给左相张元镛,再托他面呈御前,你我一起将乱事实情上奏陛下,奏章最好是往危急了方面写,能写的有多危急就多危急,并说明这只是解临安一时之危急的权宜之计,实属无奈,而不得不为之,此事后,其他的类似治下州县的弹劾或皇衣卫御史等人这些细枝末节的事我来处理。

 左相张元镛不是病了吗?

 不涉及肃王的事,病就立马好了。

 哦,那那林观致闻言不由结巴了起来,一来是万万没想到常典赞不仅反应平平静静,甚至这话中之意都明显是要替自己挡下此事,正常的都指挥使面对地方官员这些行为,无缘无故被牵扯进来,必然会雷霆大怒出言训斥,然后单独上奏弹劾自己让朝廷罢免自己知府一职,这才是正常都指挥使应有的操作,而绝不是与自己站一起共同承担,二来也是意外于这些身处朝堂皇权中心的人,心眼实在是太多了,病都能自己控制,何时好何时病,不由想起自己连中三元,为官三十载,相比之下真的是太实诚了,而此时心下也不免很是感激。

 那然后呢下官不仅免去了陛下登基以来的所有的苛捐杂税等,而且还退还了原本上收的税银等,更是减免了正常应收的田赋秋税和商税等等等等,此后整个临安一带至少一年之内可是半文钱的赋税钱粮等也拿不出来了,总不能真的当成是权宜之计吧?

 这个不难办,拖着就好。

 嗯?

 林观致在做出这些决定前,其实也想到过了应对的办法,或说也不算想,而是唯一能做的事实,没有办法之中的办法,对朝廷摆烂,拿不出来就拖着,拖到自己受处,拖个三五个月是不成问题的,但也仅此程度而已,若拖个一年半载的这是绝无可能的,而常典赞作为都指挥使,肯定是明白这一层的,可即便如此,常典赞竟也仍旧是如此轻描淡写的说出拖着就好。

 这不禁让林观致突然好像有点明白了过来,明白了他一直想要知道的,关于常典赞对于肃王起事一事的立场态度问题。在要承担后果与面临朝廷赋税压力的前提下,若说拖着可以解决问题的话,仅仅限于拖着而言,那唯一的可能,也即是彻底解决问题的办法便是,拖到肃王兵至皇都金陵城,拖到皇宫易主,改天换日,若不然只要陛下在位一天,只要朝堂政令维持不变,又能拖到什么时候去?总会有拖不下去的时候。

 拖着本身是不能彻底解决问题的,但若把肃王这层因素考虑到其中,将会是新的局面。常典赞其实是故意露出了这些态度,来让林观致揣摩的,若不然以他的都指挥使身份在面对这种事,换成任何一个正常的都指挥使,都不会是这般温和的态度,更不可能还一起商议对策,甚至帮忙搪塞朝廷。而常典赞这么做,毫无疑问是决定把临安知府保下来,虽然他之前觉得林观致在为官方面,过于文人气过于软弱,但处理乱事来看,不仅是有魄力的,而且确实是能舍去自身性命的一心为民的好官,临安需要这样的好官治理,将来更加需要这样的好官,因此常典赞才决定保住他。...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