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6 节 科幻世界的国王:阿西莫夫的《机器人》和《银河帝国》系列
在《基地》三部曲中,最大的一个看点就是阿西莫夫在小说中发明的心理史学。
我认为,初级科幻是对现有技术发明的幻想,比如从普通电话幻想到可视电话,从电视机幻想到平板电脑;中级科幻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理论创造出崭新的发明,比如从化学火箭幻想到核聚变火箭,从量子理论幻想出量子计算机;而高级科幻则是创建一套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比如阿西莫夫在《基地》小说中创建的这门心理史学。
阿西莫夫创造的这套理论并不是凭空臆想的,而是融合了物理学中混沌理论、数学中的模糊数学、心理学中的群体心理学的诸多概念和理论,读起来相当的有真实感,这是整个《基地》系列小说让我觉得最像科幻的元素。它的主要内容是:由于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过于复杂,人类又具有自由意志,因此个人行为绝对不可能预测。然而当众多个体集合成群时,却又会显现出某些规律,正如同在宏观尺度下,气体必定符合统计力学的公式。阿西莫夫将这些事实推而广之,借着天才科学家谢顿,让心理史学发展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成为一门探索未来世界宏观动向的深奥理论。
而那个刺激基地不断成长的「谢顿危机」,也是取材自历史哲学家汤恩比首创的「挑战与回应」理论,也不是阿西莫夫自己的空穴来风。在正传的三部曲中,阿西莫夫就对心理史学有了大量的阐述,听上去已经很像那么回事儿了。但是随着阿西莫夫科学功底的加深,当他在晚年创作《基地》前传时,又对心理史学这门学科进行了更加深入的阐述,甚至可以说整个《基地》前传就是一部虚构的心理史学发展史,这位科普大师把他多年在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积累都融会贯通到了这门虚构的学科中,让我读着特别过瘾。
我们这就来介绍《基地》系列小说的后传和前传。
1981年,61岁的阿西莫夫已经是一位在美国家喻户晓的大师级科普、科幻作家了,但他在最近的22年中,只写过一本科幻小说。道布尔戴出版社的资深编辑贝蒂找到了阿西莫夫,希望他能续写《基地》。阿西莫夫在自传中回忆道,让我给大家念一念阿西莫夫的自传吧,它既可以让你了解《基地》后传的创作经过,又可以让你感受到大师阿西莫夫的可爱:
「我不知道自己还会不会写小说,22年里,我只写过一本小说。关于《基地》的故事,我已经32年没有写过一个词了,我甚至连《基地》故事的内容都记不清了。更何况,我写《基地》故事,从头至尾,充其量是21岁到30岁之间,而且是在坎贝尔的督促下写的,现在我已经61岁了,坎贝尔也不在了。
我非常害怕,如果我被迫写一部《基地》小说,那么小说很可能毫无价值。碍于我的声望,出版社肯定不好意思退稿,只得出版;评论家和读者会猛烈地抨击它;我将作为一个年轻时很伟大,老朽后仍企望仰仗昔日的名声,到头来反被人耻笑的作家而载入科幻史册。
出版社预付给我5万美金的稿酬,这可是平时
汪诘在《基地》三部曲中,最大的一个看点就是阿西莫夫在小说中发明的心理史学。
我认为,初级科幻是对现有技术发明的幻想,比如从普通电话幻想到可视电话,从电视机幻想到平板电脑;中级科幻是根据已知的科学理论创造出崭新的发明,比如从化学火箭幻想到核聚变火箭,从量子理论幻想出量子计算机;而高级科幻则是创建一套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比如阿西莫夫在《基地》小说中创建的这门心理史学。
阿西莫夫创造的这套理论并不是凭空臆想的,而是融合了物理学中混沌理论、数学中的模糊数学、心理学中的群体心理学的诸多概念和理论,读起来相当的有真实感,这是整个《基地》系列小说让我觉得最像科幻的元素。它的主要内容是:由于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过于复杂,人类又具有自由意志,因此个人行为绝对不可能预测。然而当众多个体集合成群时,却又会显现出某些规律,正如同在宏观尺度下,气体必定符合统计力学的公式。阿西莫夫将这些事实推而广之,借着天才科学家谢顿,让心理史学发展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成为一门探索未来世界宏观动向的深奥理论。...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