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节 为什么剑的地位这么高?传说的「削铁如泥」是真的吗?



巨阙、湛卢、干将、莫邪(touwz)?(com),这些都是传说中上古神兵利器?()『来[头文字?小说]?看最新章节?完整章节』(touwz)?(com),每一件都是削铁如泥、吹毫断发的宝物,都有着无数令人着迷的传说故事和辉煌战绩。

但在冷兵器时代的中国,恰恰与武侠小说中写的相反,剑从来不是作战的主武器,因为它太短太轻,在战争中只是作为战士的防身之用,根本无法与戈矛类重兵器过招。

但为什么所有小说中把剑捧为圣物,无所不能呢?

是因为写小说的都是文人,对于文人来说,佩剑行走江湖快意恩仇是他们代入感很高的方式。

在文人的脑洞里,虽然我可能手无缚鸡之力,但我可以佩剑想象自己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当然文人佩剑也不只是装饰,佩剑也有防身的作用,毕竟古代并不太平,治安并不好,盗匪、乱兵、野兽等等危险也是切实存在的。

带一把剑作为防身武器也是有着切实地需求的。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诗仙李白,虽然他以诗才闻名,但实际上李白也是一名剑术好手,随身佩剑。

《新唐书·文艺传》说他:「喜纵横术,击剑任侠,轻财好施。」

魏颢《李翰林集序》甚至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

而李白自己也做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诗句。

可见李白是随身佩剑并真的会剑术的。

而到了宋、明时期,由于重文抑武,开始流行文官统军,为了和武将的身份有所区别,文官则喜欢佩剑以示身份,这也导致了一部分高级武将也喜欢佩剑以示风雅。

明代著名抗倭将领俞大猷,写了武学著作,虽然讲的是棍法,就为了显示有文化,所以起名《剑经》以示用剑意来使用棍术。

中国剑文化的形成更是影响了周边国家,日本喜欢用刀,但是受到中国剑文化的影响,于是指刀为剑,把自己的刀法称为剑道,强行拉高逼格。

剑逐渐褪去武器属性,成为文人必备的装叉神器。

那么武侠小说里除了剑客,有没有其他武器呢?

有,这就是刀。

其实,刀才是真正行走江湖佩戴较多的武器。

只有非传统文人出身的古龙对刀没有偏见,他写的小说中的主角用刀的就比较多。

不管是《风云第一刀》中「一门七进士父子三探花」标准文人的飞刀李寻欢,还是《天涯·明月·刀》中黑刀纵横天下的傅红雪,都是用刀。

古龙高中辍学,还加入过黑社会。所以古龙就更有江湖气,也更贴切描绘了绿林江湖。

林清玄就曾说过:「我们还经常一起泡温泉,他全身脱光,你很难想象他浑身刀疤的样子,因为他年轻时常常和人家砍杀」。

这大约是黑社会文人对刀的浪漫吧。

剑的高地位,不只是在小说里,其实是自古传承的。

剑在古代,不仅仅是武器,更是身份的象征,在很多朝代,普通人是没有资格佩剑的。

《说文》记载:天子满二十岁可以加冠佩剑,诸侯则需要满三十岁,士大夫要四十岁。奴隶不能戴冠,平民不得佩剑。

很多朝代,对什么人佩戴什么形制的剑都有严格规定。

最早可查的就是《周礼》,规定佩戴剑的尺寸。

到了隋代,《隋书·礼仪志》中按官员品级的高低,不仅对剑的尺寸做了规定,还有剑的配饰,镶金还是嵌玉,嵌什么等级的玉,都做出了规定。

商周时期,青铜器一开始都是作为礼器来使用的。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青铜产量增加,才慢慢开始普及用来铸剑。

但是青铜的产量一直都不高,又是制作武器的主要材料。

拿去做箭镞,拿去做矛、戈,都比做青铜剑更具性价比。

不同的尺寸和重量也是身份的表征,《周礼》规定,身份越高,佩戴的剑越长越重。

所以一把质量合格的铜剑,越长,用铜量越大,成本是也就越高。

造价决定了这个武器不是一般人能玩的。

身份与剑长匹配的这个习俗,在铁器时代初期也被延续了下来。

但随着钢铁的价格下降了,长剑逐渐普及。再后来用剑的配饰来区分不同身份,这也衍生出了各种宝石镶嵌的剑口和剑鞘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