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7 节 在古代,女人为丈夫送命是天经地义的事?
上世纪**十年代,巴蜀一带还流传这样一首民谣:
男人死了不准嫁,抱着灵牌守活寡。
无儿无女也要守,改嫁就是犯家法。
虽然不过短短二十八个字,却字字血泪,包含了过去多少女人的辛酸和无奈啊!
·1
说起守寡,自然与贞节有关。
而贞节,儒家提倡的贞节,汉唐时就有,宋朝中叶才付诸实践,到了明朝,逐步走上了「巅峰」。
洪武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索性直接下令:
凡民间寡妇,三十以前亡夫守制,五十以后仍不改嫁者,要旌表门闾,还要免除本家差役。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为嘉奖贞节而发布的特别政令,以法令的形式明确了贞节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还规定,女人只要守寡,就能获得巨大的荣誉——树立贞节牌坊,此外,还能免除差役,给家族带来巨大的利益。
这基本就是举人的待遇!
所以,民间便有了「一个寡妇顶半拉县令」的说法。
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既然有了这样的好处,从此,汉唐时期为了自由而盛行的寡妇再嫁,到明朝渐渐绝迹,乃至到了清朝,贞节甚至发展成一种宗教,一种需要女人终身奉行的畸形的宗教,畸形到癫狂和愚不可及的程度。
四川省宜宾市南广镇就有这么一座特殊的烈女坊。
自来贞节牌坊,都是乡绅举荐,地方申报,皇帝审批之后,再由朝廷拨专款三十两白银修建。
可南广烈女坊不同,它是唯一一个皇帝亲自下令,责令公公给儿媳修建的贞节牌坊。
至于背后的原因,则与当年一桩轰动天下的公案有关了。
约大清咸丰年间,南广镇有一户姓于的人家,当家人是个郎中,肚子里很装了几本本草,四里八乡治病救人,长年累月下来,博得一个「神医」的诨号,也颇攒了几万贯家私。
于神医一切都好,就只有一个毛病:后继乏人。
他膝下只有一个儿子,儿子身体却一直不好,尤其开春以后,整日病恹恹的,好像随时都要过去的模样,即便找外地郎中也无计可施。
万般无奈下,于神医只能采用乡间最古老的方法,娶个媳妇给儿子冲喜。
办喜事能够驱除邪祟?
在现在看来,自然是荒唐得不能再荒唐,可当时人们是深信不疑的。
主意拿定,于神医不敢耽搁,赶紧开始给儿子挑媳妇。
虽说目的不是很纯,但他好歹也是杏林名望,南广镇有身份有地位的人。
这样的人家给儿子娶媳妇,自然有很多闺女愿意上门。
不过,愿意的人多,不代表这娶媳妇就容易了。
在古人,于神医这样有身份的人,是很有讲究的。
他给儿子挑媳妇,绝对不是找个女的就成,而是抱着「慎初」,即严把进口关的态度,讲究个种贤、多子、端正、长、白等五方面的标准。
说白了,家世好,基因好以及肤白貌美大长腿。
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种贤」,也就是家世。
于神医要给儿子娶媳妇的消息传出去后,乐意上门的闺女很多,但这些闺女,大半出自佃农、商户,非但家世堪忧,门风更是提都不能提,于神医当然都不满意,只能暗地里亲自出面,多方打探。
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千挑万选,还真叫他选中了当地一家缙绅,说实话,名义上的缙绅。
这户人家姓陈,家主是一介落魄的秀才。
·2
陈秀才大约是因为读过些子曰诗云的缘故,他的女儿陈姑很是知书达理,怎么看怎么招人喜欢。
门风好,人长得漂亮,而且聪明贤惠。
乡下能挑出这么一个姑娘,那简直就像土坷垃里翻出金子一样幸运。
本来,陈家有这样的女儿,眼光一定是很高的,可刚好,陈秀才打算到省城参加乡试,手头恰好缺几两银子。
于神医听到消息,赶紧托媒人上门,在奉送一笔丰厚的聘礼之后,陈秀才终于低下高傲的头颅,跟于家交换八字,同意结亲。
迎娶的那天定在六月,草长莺飞的时候。
本来按陈秀才的本意,他打算遵循古礼,将婚期定在年底十一月。
一则《荀子》有云:霜降逆女,冰泮杀止。
古代有身份的人结婚,时间大都定在霜降以后,冰雪消融之前,也就是十月及来年三月之间,讲究的是顺应阴阳,天人合一,这样婚后生活一定能够幸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