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2011年(下)
过了几天,领导深思熟虑之后做出了决定,现在竞争激烈,压力既动力,可以尝试大幅度改革,娱乐频道要开辟新节目,由马俊容负责,自由调配人员组合,一定要打造出一个亮点节目!消息传出,大家都不以为然,但让我没有想到的是,马俊容居然亲自点将,向领导申请让我做她的节目编导!
我想了想,目前和汤小华她们的合作还算愉快,加上不想介入汤小华和马俊容的纠纷,所以拒绝了马俊容。但马俊容不死心,找到总监梁奇兵,请领导施压,强迫我就范。在领导的压力下,我去找汤小华商量,梁奇兵也找过汤小华,大家能感觉到,现在三个频道中娱乐频道收视率最低,如果我们再不折腾出点动静来,就真要去喝西北风了。虽然大家都不看好马俊容的能力,但她主动跳出来担当重任,这份精神还是挺让大家佩服的。梁奇兵给汤小华施加的压力不小,汤小华也不敢再坚持,同意我去马俊容那,但私下里和交代,不能把裘佳佳的广告带走,也不要把郝芸生送到马俊容那做节目,这两个条件我都答应了。
到了马俊容组里我才发现,全都是一水的80后年轻人。制片人黎颖霞,摄像师林英祥,剪辑师赵清,虽然大家业务水平一般,但都是朝气蓬勃想干一番事业的人,氛围比汤小华的节目组要奋进很多。只是马俊容的业务水平和领导能力还不如汤小华,她打鸡血般的亢奋很大程度上是嫉妒程云的无限风光,我甚至有些担心她踌躇满志过后会出现持续性的混吃等死,到时候我进退两难,再回到汤小华那组可就不合适了。
团队组建后,马俊容请我们几个聚了一次餐。席间,她说出了自己的大致思路,在小城市的电视台做娱乐节目发展前途不大,她想做文化类节目,这也是她为什么把我调过来的原因。我在汤小华组里推荐郝芸生讲历史故事的创意也给了她灵感,我要办一个讲述燕鹄地区民间故事的节目。我想到我前几天看了一本《燕鹄地名志》,就对马俊容提出了一个想法,把演播室搬到田间地头,每期节目就到各个村去,请当地的老人和地方民俗方面的学者讲讲这个村的故事,村民不用付出场费,省钱,而且还能以介绍一下村里的土特产为名,拉到一份广告费。
马俊容对我的想法十分赞同,但其他三人提出了疑意。黎颖霞认为村民固然可以不给钱,但民俗文化学者不好找不说,关键是没有经费付给他们费用。林英祥的困难是,到外面录节目必须得有汽车运输设备,摄像机、灯光、背景板、录音杆,再加上人员,没有一辆大车根本不行。赵清的意思也差不多,外面录制光线和现场录音效果不好,加大后期剪辑难度,影响画面质量。
三个人的三盆冷水,瞬间浇灭了马俊容的工作热情,盯着我们四个半天,发出了出自灵魂的一问:“干点事怎么这么难呀?怎么才能快点出成绩啊!”我给她想了一个能做到的建议:“三个频道里就咱们娱乐频道还没开微博,要不你把这活揽过来吧。”还没等马俊容同意,黎颖霞一句话怼的我哑口无言:“那揽过来谁负责每天发内容呢?”这次马俊容倒是答的斩钉截铁,她看着我说:“这个可以有,浩文,你文笔好,以后登微博的事就交给你了。记住,像程云那样,每周至少发三篇和我有关的消息。”我突然有了一种想抽自己嘴巴的冲动,为什么每次给领导提完意见,都会把苦活累活安排到我头上!
微博公众号的事很快定了下来,从此以后,我就成了频道微博号的管理员。而马俊容的节目,取名《小城故事多》,现在台里的演播室录制,等以后有条件了再去外面录。
第一期节目,我们就遇到了难题,从哪里去找一个免费的或是比较便宜的民俗学者当嘉宾讲故事。马俊容盯上了郝芸生,当时郝芸生在汤小华那录制的四十期《解读水浒传》快要播完,反响虽然不错,但毕竟时间太长,观众明显审美疲劳了,连郝芸生也觉得把节目变成自己的专场有点不合适了,所以还非常贴心的又介绍了一位自己的文友,一个开文玩把件店的小商贩,免费录了十期鉴赏文玩的节目,就当给他文友的店做广告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