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先下手为强



br />

    半路上遇见了正在急慌慌的往青涧城赶去的曾公亮、郭允恭二人。

    郭允恭看着憔悴的赵尚有些心疼的说道:“官家,前面不远就是长安城了,官家要不您还是先在长安城歇息几天吧?”

    赵尚摇了摇头道:“十万火急,朕不敢耽误,舅父你在后面慢慢赶来就行,至于曾卿,你还是继续留守西京,做好大军的后勤保障,等到银、夏二州拿下来后,朕想让你去治理。”

    “臣多谢官家厚爱,请官家安心上路,臣定不负官家所托。”曾公亮拱手拜道。

    几人就在野外吃了一顿野餐,又聊了几句,赵尚便上马离开了。

    看着赵尚在马上矫健的身姿,曾公亮点了点头不禁赞叹道:“大宋终于也出了一位武皇帝……”

    按说天子出行,一路上各郡县都要迎驾,但赵尚因为事情太急,所以就只安排了各郡县准备粮草,不必亲迎。

    虽说如此,但没有人真的敢不拿皇帝当回事,而且现在又是国丧时期,皇帝的性情定不会很好,这个时候要是惹怒了皇帝,说不准就直接把你给砍了。

    官员们无论是出于真心还是虚情假意,赵尚都没有亲自接见他们,只是让他们陪同自己去见那些百姓们推荐出来的三老。

    这些人赵尚可不敢怠慢,乡老虽然并无官职在身,但一个个却是代表着民意而来啊。

    就如后世的明太祖朱元璋一般,那是宁可得罪士大夫、勋贵,也不敢得罪百姓啊,赵尚也是抱着同样的心态来对待这些三老的。

    记着赵祯在世的时候,就与赵尚说过,千万不要小看这些不起眼的乡老,因为朝廷只能管到县一级,再往下面就得靠这些乡老了,说难听点,这些人才是这个国家真正的统治者。

    这天赵尚来到蒲州,遇见了一位姓田的乡老,这位老人家种了一辈子地,是赵尚见过这么多乡老中第一个不识字的乡老。

    老人家之所以成为乡老,原因很简单,第一长寿,第二能生,第三便是会种地。

    田老丈已经八十三了,见到赵尚还是颤颤巍巍的行礼,赵尚给王琳使了一个眼色,王琳连忙笑着搀扶起老人家坐下。

    田老丈坐下后说的第一句话便是:“官家,草民一辈子虽然没出过蒲州,但也知道官家与太后娘娘都是心善人,太后娘娘不幸早亡,草民也是痛彻心扉啊。”

    说着说着田老丈就大哭了起来,赵尚也只好在旁跟着抹眼泪。

    对于百姓来说,这还真不是做戏,因为在他们眼中,皇帝就是父母,皇后就是他们的母亲,而太后则是他们的祖母。

    在古代,“一国之君、一国之母”那可不是说着玩的,百姓们可真拿其当父母看待啊。

    赵尚很喜欢与这些老人聊天,他们虽然大字不识,但从他们口中却能得到来自民间最真实的信息。

    赵尚笑着问道:“老丈,现在种田还有什么困难么?”

    此话一出,旁边陪同的蒲州知州的脸色立刻就变了。

    田老丈则不急不躁的回道:“启禀官家,现在确实有一个大难题啊,咱们蒲州靠近黄河渡口,所以做生意很方便,因为现在种田的收益不如做生意,所以很多后生不愿意呆在家里伺候那几亩地了,一个个都跑去给人家当伙计了,之前是愁着无田可种,现在反而成了种田的人手不够了,这都怪那些商贾们,就是他们坏了咱蒲州的风气,草民有十三个孙子,现在在家里的除了年长的三个孙子外,其余人都出去了……”

    蒲州知州终于忍不住了,在旁小声的说道:“田老丈,你忘了你还有两个孙子去参军了么?”...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