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0 章-第3/4页



可惜啊,孙家到底是依靠过袁术,如今想要脱离而自立,必须有一个正当的原因,现在还不是时候,她那长子也算得上是麒麟儿,只不过性子太急,如今的操作之下恐怕要生出事来。

【可惜了这样一位将才最后死在了起义军的内部斗争之中,由于董卓放弃了洛阳而迁都长安。这些人就从共同讨伐董卓的义举变成了互相争抢这地盘扩大势力的诸侯。孙坚最终被袁术派去攻打刘表。刘表派黄祖迎战,本来孙坚是胜了的,结果却因为乘胜追击,落入了陷阱。黄祖部将从竹林间发射暗箭,使孙坚中箭身亡。】

【但是后来很多年过去之后,孙权也以为父报仇的名义围杀黄祖而屠城。】

苏扶南说到这微微叹了一口气,那样一个乱世啊,想想就让人害怕。

吴夫人看向一旁的小儿子,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轻唤道:“仲谋,阿母一介妇道人家,不懂别的什么。但是阿母始终相信这冤有头,债有主。倘若你将来真的要为父报仇,杀了那黄祖也便罢了,莫要迁怒于普通人。凡事都留一线,这是给别人留退路,也是给自己留退路。”

她说完了,不由得微微叹气。孙权见到此番情景,也立刻应答道:“阿母,儿子明白。想来天幕之人所说的那一天,应该是儿子糊涂了。既然儿子提前知道了这件事情,那必然不会重蹈覆辙。”

吴夫人有时候会想,倘若自己的丈夫和儿子只是一介平庸之辈,到底是会更好呢,还是又会更坏呢?

【说起来,孙坚几乎是征战了半生,最后却连一郡之地也没有。最后还是他的侄子孙贲扶送了孙坚的灵柩回去。】

【和父亲孙坚一样,孙策也算得上是一个少年英雄,他也是年少就喜欢结交朋友,而其中最著名的一位就是周瑜,可以说是后来东吴的核心人物。不过也是孙策归附袁术的时候,他与袁术的裂隙却越来越大。】

【首先就是守孝结束之后的孙策来找袁术,想要要回父亲的旧部,可是袁术却害怕孙策自立只是让他投奔去他的舅父和堂兄。直到后来,孙策凭借努力招募到了几百人,袁术才答应归还旧部。但是在此次事情过后,袁术仍然经常失信,比如说他曾经许诺给孙策九江大守的位置,结果转手又给了别人。甚至是孙策自己打下来的庐江,结果袁术却转手就让自己的老部将去当太守。】

【大家想想就这样,孙策怎么能够忠心于他呢?在袁术的不断压制之下,直到孙策回到了江东,才终于有了一些发展。】

苏扶南他只是简简单单的陈述了一句事实,然而天幕底下的袁术却是实打实的生气了起来。

“孙策那小子确实是有能耐啊,就连谁帮着他起家都忘了,如果若有来日,他是不是还要反过来攻打于我?”

然而在天幕的另一边,吴夫人却已经与长子孙策定下大计。不会主动与袁术反目,除非……是他自己主动招来天下人的唾弃,那么孙家自然也不能罔顾于民心。

历史在这个位置没有发生改变,因为总有一些自作聪明的人,以为重来一次他就可以规避掉自己所有错误的选择,可是他殊不知人心的**是在不断的增长的,当他放任**的生长,却没有与之匹敌的实力,就只能变成笼中的困兽。

袁术自从得到了孙坚偶然发现了传国玉玺之后,野心逐渐膨胀,甚至以为自己是天选之子,最终不顾孙策的劝阻,执意称帝。

这一次终于引发了天下人的众怒,被大家群起而攻。

曹操虽然之前铁定是得罪了袁绍,与其之间必定有一战,拿不出兵力去对抗袁术,可是至少现在不用担心在腹背受敌了。

【在历史上孙策确实也算得上是惊才艳艳了,可以说他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平定的江东。然而在历史上却有这样一桩众说纷纭的公案,那就是东冶屠城。因为《三国志》记载这段的时候说孙策“据会稽,屠东冶。”可是却又有“军令整肃,百姓怀之。”这样的记录。史学家争吵颇多,却没有留下来一个固定的答案。但是这样的记录伴随他始终是一个黑点。】

【不过却也不得不说,东吴总出这种少年英才,嗯其实有另外一个原因是父辈死的太早。孙坚三十七岁身亡,而孙策遇刺而死的时候只有二十六岁。至此,接替了父兄事业的孙权成功掌权,成为了割据一方的诸侯,并且在后来建立了东吴。】...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