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 这天下也曾姓秦,也曾姓汉-第2/3页



    “何为社学?林然书中是这样注释的。”

    “社学:就是在一个孩童刚刚可以识字开始,便进入的学校。”

    “如果我们从孩子懂事,学习知识的那天开始,咱就不停的给他灌输忠于大明的思想,让他心底深深的打上咱大明的烙印。”

    “你说,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还能忘了咱大明么?”

    朱标细细深思,这可不是暴政,既有利于民,又有利于朝廷。

    百姓学习知识,可以开启民智。

    朝廷大力培养,也多了一批忠心于朝廷之人。

    恐怕也只有这开创大明的父皇,才会有如此想法。

    这将是从古至今,独一份。

    “至于所学内容,咱早有考虑。”

    “儒家依然是官学,君臣之礼不可废,君臣之道是从古至今的道理。”

    “可是也不能全听。比如那亚圣孟子所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这就是一派胡言。

    这也是咱当初把亚圣请出文庙的原因。

    就是因为他这种不负责任的话,才会导致了自古至今,朝代的更替。”

    朱标本想反驳,可是想了想,还是放弃了。

    恐怕自己说了,也不会改变父皇的想法,多说无益。

    只见朱元璋接着说道;

    “现在你明白咱为什么如此看重学校了?”

    朱标彻底明白了,为什么朱元璋不惜耗费时间,耗费大量金钱,也要打造学校。

    “既然咱决定建立学校,并把这个当做咱咱大明的万世之基,那学校的管理之人就要慎之又慎。”

    “林然所提学校,设立校长一职,其实就相当于国子监祭酒。两者如出一辙。”

    “可是咱虽然是皇帝,做事也要师出有名,这样才会让那些文官们信服。”

    “所以这就是咱让林然写这本小说的意义。”

    “毕竟学校的建议是他提出来,想必他也会明白咱的深意。”

    “至于今后的学校,这将是对大明最忠心的一批人,等到他们踏入仕途,这将是一股强大的力量。”

    “现在还没有人发现,可是等到这些人一旦步入官场,自主就会形成一股新的势力。”

    “朝堂之上,永远最怕大的就是党争。”

    “所以,咱不允许,任何其他人掌握这股力量。”

    “对于这第一批培养出来的人,咱早就有了打算。”

    “至于这第一任校长,更是重中之重。标儿你可知道咱中意谁?“

    朱元璋小小的卖了一个关子,问道。

    朱标细细思考,此人既要位高权重,还要百分百忠于皇室。

    如此看来,哪怕是当朝丞相都不够资格。

    “禀父皇,儿臣仔细想来,恐怕只有几位弟弟有这个资格了!”

    朱元璋满意的点了点头,能想到皇室,说明朱标也是明白了此中关键。

    索性不在卖关子,直接说道;

    “这第一任校长人选,你那几位不成才的弟弟也不够资格。”

    朱标好奇,难道皇上准备自己当校长?

    朱元璋接着说道;

    “这第一任校长,只能是标儿你,大明的皇太子,将来的皇上!”...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