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商队



    第二日早膳时分,朱丹臣便带了人过来,说是商队的管事,过来拜见王爷。

    来人是一个身体精壮,皮肤黝黑的中年男人,个头短小精悍,看见段霈之有点紧张,手脚无处安放,小心翼翼地张口道:

    “小人杜德,是商队的管事,参见王爷”

    “起来吧”段霈之扫了一眼说道。

    “本王问你,你往来行商多长时间了,从大理到南宋都城一来一回要多久?”

    杜德回复道:

    “回王爷,小人往来行商已有十余年,商队一天大概能走三四百里,到达宋朝都城短则十五天,多则二十天,从大理到宋朝都城一个来回至少一个半月时间”

    段霈之点了点头说道:

    “去宋朝最近的港口呢。”

    杜德回复到:

    “一日夜便可”

    “简单介绍下商队的情况”

    杜德说道:

    “是,王爷。一共有六名护卫,皆为三流高手,四位小厮负责搬运货物,一名账房,一名厨娘,一位管事和三名车夫。”

    段霈之想了想到:

    “本王再给你两位三流高手,一位二流高手,你们两日后出发,运送本王的东西去宋朝都城变卖,并把银钱给本王送回来,事成以后,必有赏赐。”

    杜德连忙说道:

    “是,多谢王爷看重”

    王府中的二流高手本来就不多,抽出来一位已是不易。段霈之挥了挥手,让杜德下去了。

    这两大箱珠宝还是分两次运输,其中夹杂一些其他货物,商队再配上大理段氏的公文,想来也不会有什么大麻烦。

    宋朝海运极其发达,宋朝的贸易港口大概可以分为广南、福建、两浙三个自成体系的区域,这些区域内部有着非常完整、自成一派的海运体系,域中港口大小并存,主次分明,相互补充。

    宋朝根据各港贸易水平和规模设置市舶司、市舶务、市舶场不同层次的机构进行管理。

    比如宋朝的两浙路、明州两地,都有市舶司,温州、杭州、秀州青龙镇、江阴军等地设有市舶务,在澉浦设市舶场。

    宋朝也有的港口不设置贸易机构,如闽、广等地,除泉州、广州设市舶司外,其他各港都不设市舶机构。

    宋朝还颁布了较为完善的律法“市舶条法”,详细规定了在海运商品的管理、征税、博买、商人的管理方法,以及仓储、码头的管理体制。

    而这种不同的管理机构的设置恰恰是由各地交通、物产、市场等条件的差异形成的自然格局,各自的条件也就形成对进口商品的消化和出口商品的供给能力的不同。

    宋朝的海上贸易发达,相辅相成的就是造船业,造船业的发达也促进了海上贸易的繁荣,海上贸易的繁荣同样也激励着造船业造出更大更好的船。

    与之伴随而来的,还有护船人。护船人是一种新兴职业,如字面意思一般,大多由护送商船的武林人士组成,对人员实力要求极高,故而报酬丰富,很受欢迎。

    很多武艺高强的护船人,来往全国各地,居无定所,但出手阔绰,仗义豪爽。

    要知道如果不用船只,而用骆驼的话,一艘普普通通的商船就能够承载几百匹骆驼,这可比陆地上进行的交易规模大太多了。

    这海运生意,段霈之也眼馋,以后若是能拥有一支自己的船队,何愁钱不够花,先不说拥有一支船队,就是能够拥有一艘普普通通的商船,对现在的段霈之而言,都是上天的恩赐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