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三章 扶桑大帝-第2/3页



   一时间,陆地上的生灵,聚拢在土地里长出来的建木旁,而大海里的生灵,则聚拢在海水里长出来的建木旁。

   生灵们渐渐分成了两个集团,只有那些长着翅膀会飞的生灵,可自由自在任意选择两颗神树栖息。

   陆生生灵们可以通过陆地上的根系,攀爬到大树之上,海里的生灵们,可以从海里的根系爬上去。

   而且,由于地理环境和生存养分的不同,导致这两株建木神树,呈现出不同的景象。

   陆地上的建木,根系深入干涸的土壤之中,但土壤贫瘠,养分并不充分,导致枝叶稀少。

   而生长在大海中的建木,养分丰富,枝叶繁茂,却根系不牢,被海风吹得东倒西歪。

   “这样下去,一个世界就分成了两个世界,生灵们也被分开,缺乏交流。”东皇太一苦苦思索。

   “我得想个办法,让这两个互不相干的生命组团,能够融合在一起。”东皇太一说道。

   “我们可以抱团发展,相互弥补彼此的不足,实现资源最大化共享。”建木神树说道。

   东皇太一转念一想,这两株孤零零的神木,分别矗立在大海中和陆地上,还是无法融合在一起,若是能够生长在一起就好了。

   “看来只能让我使用神力,让这两株神树,能够有效生长在一起。”东皇太一说道。

   于是,东皇太一施展神力,按照自己内心的想法,让两颗神树结合,试图将两株神树合二为一。

   两棵建木神树,在东皇太一的示意下,开始喜结连理,双方的根系和枝叶,渐渐融合在了一起。

   原先,笔直的树干,变成相互缠绕的虬枝,两棵神树呈现出螺旋状,盘旋交织生长在一起。

   “真是太好了,这样就可以优势互补了,而且还有个伴,不再孤单了。”建木神树说道。

   两棵神树贯通在一起,大海和陆地的灵气和养分汇集在了一起,发生了神奇的质的变化。

   两株建木神树奇迹般变成了大桑树,树冠也变得更加枝叶繁茂,共同成为了众生的庇护所。

   “这样就完美了,不仅水中的大树和陆地上的大树合二为一,生灵们也可以畅通无阻,进行交流了。”

   扶桑神树由此而生,东皇太一将两棵建木神树合二为一,创造出了扶桑树,又被称为扶桑大帝。

   根据传说,扶桑,日所扶木也。扶桑神木,日所出。而这棵东方扶桑,是东方的一棵神树。

   一些古老的传说,把扶桑当作神话中与太阳所出地有关的树名,是一棵日出其间的东方大树。

   传说中,太阳出于扶桑之下,扶桑就是日出的地方,因此有时也用“扶桑”指太阳。

   据说,扶桑树最高可长达四十多米,叶子略像桑叶,春季花朵与叶同放,形态十分茂盛。

   扶桑树喜欢阳光,多生于山麓河谷,秋叶鲜红。扶桑树上悬着数个太阳或数只太阳鸟。

   个别国家自称扶桑国,让扶桑有时也作为国名出现,指的是北海道的虾夷国。

   有史料记载,扶桑在大汉国东二万余里,地在中国之东,其土多扶桑木,故以为名。

   或许,真的存在过扶桑国,扶桑国人以扶桑果实为食,以树皮绩布为衣,以扶桑皮为纸。

   扶桑国按照方位来说,约相当于日本,因此后世就用扶桑,作为日本的代称。

   “本”字具有草木本根的涵义;以“日本”为名,就寓有太阳、太阳树本根之所在的意思。

   在日本岛上的古代列国中,很早就有以“扶桑”自称的国名或族名,这正是以太阳所在的神树之地而自命。

   日本被称为扶桑,是因为日本人向阳的方位和日本人的观念,是受到了汉文化神话的影响。

   古人称日本为倭国,亦称倭奴国,而“寇”则是对于盗匪或侵扰国境者的泛称。

   乐浪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称呼日本人为“倭”、“倭人”,是古代中国对日本的泛称。

   其实,扶桑是一个东方的幻想国。自古以来相沿以扶桑为日本的,并不是中国人,而是日本人。

   日本某些人以扶桑指日本,实乃以日出处自况,含有自大之意,让他们找到了立国之本。

   “东方扶桑国,成了东方伊甸园,这里成了洪荒世界最美好的家园。”东皇太一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