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亡国岂能怪美人?-第4/5页



    但古人迷信,他们之所以坚持认为褒姒灭周,是因为褒姒的身世。司马迁是个惜字如金的人,但他却用了不小的篇幅来记载这个故事,可见其影响力之大。

    《史记》记载,夏王朝时,有两条龙突然从天而降,落在了王宫里。二龙对众人说:“我们是褒国的两个先王。”

    古人遇事爱占卜,于是夏王连忙找巫师算起卦来,结果卦辞显示,无论是杀死龙、驱逐龙还是留下龙,都不吉利。夏王继续占卜,其结果是:只有取得龙涎并敛藏起来才吉利。

    于是,夏王写出文告,请二龙离去前留下龙涎,并将其盛敛在一个匣子中,又把地上的痕迹清理干净。

    虽经夏商周三代更替,这个匣子都完好地保存了下来,没有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打开它。然而,西周时期出了一位好奇又胆肥的主儿,此人便是周厉王。周厉王想瞧瞧匣子里到底装了什么,便打开了它。

    令周厉王大失所望的是,里面除了一滩粘乎乎的东西,什么也没有。但由于匣子被打开,龙涎顺势便流到了地上,怎么擦也擦不掉。周厉王也是个很有想法的人,他命一群宫女光着身子朝着龙涎大声呼叫,结果龙涎果然有了反应,变成了一只黑蜥蜴,并爬到了后宫之中。这只蜥蜴横冲直撞,正好碰到了一个七八岁的小宫女。

    后来周厉王因“国人暴动”而出逃,周宣王即位,此时那个小宫女已经长大成人,虽然尚未出嫁,却有了身孕。十月怀胎,一个女婴呱呱落地。宫女未嫁生子,心里害怕,便将女婴丢弃在了路旁

    当时民间传唱着一首童谣,其中有一句是“檿弧箕服,实亡周国”。这实际上是句谶语,因为古人喜欢将某些时事编写成童谣或谶语,以达到蛊惑人心的目的。这句谶语的意思是:“卖桑木弓的人,就是灭周之人。”周宣王无意间听到了这首童谣,不巧的是,当时正好有一对夫妇正在街上卖桑木弓,于是周宣王便派人抓捕,杀之以绝后患。

    夫妻二人突然遭此横祸,便连夜而逃。他们在逃亡的路上恰好遇到了宫女丢弃的婴孩,正在哇哇大哭。夫妻俩不忍弃之,便将她收养,并一路逃亡来到了褒国。

    十几年后,已是周幽王在位,这个弃婴已经出落成一个亭亭玉立的大美人了。后来,褒国人为了营救褒珦,便将此女献给了周幽王。因此女来自褒国,所以被称作“褒姒”。

    事实上,这个故事并非司马迁杜撰的,因为早在司马迁写《史记》之前,《国语》中已有记载。显而易见的是,这个传说十分荒诞,古人之所以编出这么一个故事,是因为总要有人替王朝覆灭背黑锅,而没有话语权的女子是最好的选择。于是不同的朝代,就有了不同的“红颜祸水”,夏朝是妹喜,商朝是妲己,西周是褒姒,唐朝是杨贵妃……但如果仔细研究中国王朝的兴亡之由,我们就会得出截然不同的答案,即《阿房宫赋》的最后一段:“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如果说妲己亡商,还有一定的说服力,因为商纣对其言听计从,并在她的蛊惑下做尽了恶事,最终导致商朝灭亡。但褒姒、杨贵妃和很多其他被称作“红颜祸水”的女子并未干政。例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褒姒唆使的吗?周幽王废黜申后和太子也是她的主意吗?我们不妨站在褒姒的立场替她想一想,她生下来便被母亲抛弃,幸而遇到好心人收养,这才侥幸长大成人。褒姒有倾城之貌,但这是她的错吗?反而因为她姿色出众而被当作礼物送给了周幽王。后来犬戎攻破镐京,褒姒的儿子被一刀杀死,自己也做了戎狄的战利品,被掳到了草原,其下场之凄惨,可想而知!

    试问诸位,终褒姒一生,有哪一件事是由她自己做主?将西周灭亡的大罪强行扣到这样一个弱女子身上,不但荒谬透顶,而且无耻至极!...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