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中国3000年前也有“共和制”?-第4/5页



    周军多来自北方,从小不习水性,所以溺毙而亡者甚多。周昭王更惨,由于他身体肥胖,还没挣扎几下便沉入水底。待护卫将其救上岸时,他早已没有了呼吸。

    就这样,周天子连同他的军队一起葬身鱼腹,他的死因也成了一笔糊涂账。数百年后,到了齐桓公称霸时期,他还就此事特地询问过楚君。但楚君回答得十分巧秒:“这件事已经过去了那么多年,谁还能记得那么清楚呢,可能只有水神知道,你不妨去问问他吧。”

    周昭王南巡不归,儿子周穆王即位。周穆王堪称一代中兴之主,国家在他的治理下再次焕发生机。只是周王朝的中兴局面并未维持太久,随着周穆王的去世而终结。待王位传到周厉王时期,周王朝的衰颓之势愈发明显了。

    作为天子,周厉王却是个贪图财货之人,着实令人费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整个天下都是你的,你要那么多钱财干什么用呢?那么,这些财货要从哪里来呢?自然是从身上搜刮而来。

    周厉王身边有一个名叫荣夷公的佞臣,他出了一个馊主意,名曰“专利”。此处所说的专利可不是发明专利,而是将山川、林泽和湖泊收归君主所有,不准百姓进入。所以,百姓无论是捕鱼、打猎、砍柴,还是采药,都必须向国家纳税,甚至连喝水和走路也要交钱!

    见国君如此倒行逆施,大臣芮良夫劝谏道:“利是上天赐予,是万物所生,既然如此,普天之下的所有人都有权利共享天地所生之利,您怎么能将它归于一人呢?您施行的“专利”政策一定会触怒国人。作为君王,您应该将天地之利还于天下之人。普通人独占财利,尚且被称为强盗。如果陛下也这么做,就没有人再愿意做您的臣民了。”但周厉王置若罔闻,继续对百姓课以重税,以致民怨沸腾。

    人民有了怨言,自然会表达出来。听说百姓公开批评他与民争利,周厉王非但不自查自省,反而愤怒异常。为了堵住百姓的悠悠之口,他派了很多探子,遍布大街小巷,偷听人们的谈话。凡是经探子指认犯有谋反或毁谤之罪的人,即处以极刑。如此一来,全国上下再也没有人敢议论国家大事。即使在路上遇到熟人,大家也不敢相互交谈,而是用眼色示意对方,然后就匆匆分开,这便是成语“道路以目”的由来。

    周厉王的耳根子终于清净了,他不无得意地对召公说:“我能够控制百姓的思想,如今再也没人敢胡说八道了。”召公却满脸忧虑,说出了一句被后人经常引用的名言:“陛下只是用威权强行堵住了百姓的嘴,哪里是他们真的对您没有意见啊。您要知道,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意欲治水,必须疏通河道;意欲治民,必须允许他们说话。现在您堵住了百姓的嘴,国家就危险了。”但周厉王不纳忠言,依旧我行我素。

    百姓的怨恨就像淤塞的河流,终有决堤的一天。公元前841年,周王朝爆发了著名的“国人暴动”。有趣的是,此次事件也是我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端。很多人可能不了解,为什么说是国人暴动,而不说是百姓起义。因为此处的“国人”是“野人”的对称。“国人”是指住在城中的百姓,而“野人”是指住在城外的百姓。所以,发动此次暴动的“国人”是住在都城镐京的百姓。

    他们聚集起来,抄起身边能用的一切“武器”,比如木棍、叉子、扁担什么的,就冲向了王宫,必欲杀周厉王而后快。

    听说百姓造反,周厉王下令征调军队,准备武力镇压。但大臣们却说:“我朝向来养兵于民,民兵不分。现在百姓群起暴动,哪里还有军队可调?”周厉王见无计可施,便脚底抹油,一口气跑到了几百里外的彘,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得知周厉王已经逃走,怒火正盛的国人无处发泄,便想找到周厉王的儿子。好在召公有先见之明,在暴乱发生后将太子接到了自己家中。国人听说了此事,便舍弃王宫,直奔召公家而去,要求他交出太子。形势如此危急,如果太子出去,将必死无疑,召公无奈,忍痛将自己的儿子交了出去,用以命抵命的方式保住了太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