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回: 马叔平频施拖字诀,御林军借使瞒天计



    且不说南京方面,蒋李斗法,国宝迁台。再看北平故宫博物院本院情形,一场宫斗大戏,也在徐徐展开。

    北平的情况岌岌可危。西北军在冯玉祥去职留洋考察后,部将傅作义头角峥嵘、主持大局。1948年10月,辽沈战役结束后,蒋介石和傅作义按战役惯例考虑,根本没想到**的东北野战军在***电令下,不按常理出牌,大战之后未经修整,数十万大军,头戴狗皮帽子直接杀出了山海关。

    平津危矣!

    情急之中,蒋介石亲来北平督战,同时对中央军的黄埔弟子李文、石觉等面授机宜。

    而恰在此时,蒋介石后院起火,蒋经国在上海打虎,最终遭遇表兄弟孔令侃的扬子公司之梗,蒋夫人宋美龄急招蒋介石回南京,此举让身在北平及淮海前线的**将领傅作义、杜聿明慨叹:夫人干政、贪腐难除,国民党执政短短二十多年,看来是气数已尽矣,其兴也勃,其亡也忽。

    1948年12月初,蒋介石逼迫傅作义任命李文为北平城防司令、九门提督。李文,黄埔军校一期生,湖南新化人,梅山蛮,好勇斗恨,其父亦为当地恶霸。蒋介石此意用意明显,傅作义在中南海,而九门提督,交由御林军,对傅作义可以起到警戒作用。同时,迁台的学人抢救计划、文物运送计划、也有赖于御林军控制的东单和天坛两处城内机场,保障空中运输线。

    而在此前的8、9月间,负责文物迁台的教育部次长兼北京故宫博物院理事会秘书长杭立武便屡屡来电,催促坐镇北平的院长马衡,要向当初易培基组织文物南迁一样,未雨绸缪,挑选故宫文物精品,整理、包装,随时准备再次南迁。

    一提到南迁,马衡心里五味杂陈。

    遥想当年,第一次文物南迁时,马衡就不太情愿,临阵向易培基辞去总押运官之职;作为故宫博物院的掌门人,自然对故宫之建筑、故宫之文物用情更深。故宫文物应与故宫建筑结合一体,这才珠联璧合,相映生辉。做个形象的比喻,故宫珍宝,就像雍邸之十二美人,你让十二美人另嫁别院,甚至冒炮火之失,流落风尘,颠沛流离,作为故宫博物院院长,负典守职责,于心何忍。

    况南迁文物,在日寇投降后,业已东归。按当初所议,应该返回北平故宫,当时行政院院长宋子文的铮铮保证,言犹在耳。可如今,马衡亲撰报告,民国政府迟迟不睬,如泥牛入海无消息,看来还是胡适、鲁迅、周肇祥的当初判断是对的,南迁文物一开始就注定是有去无回。如今,这杭立武又来催促文物装箱南运,马衡为之反感。

    马衡为一介文人,以学术地位成名,学而优则仕跻身故宫博物院院长高位,按隶属行政院的级别,也是部级高官。但毕竟不同于王世杰、杭立武这些官场之人,他的地位较为中立、超脱,对国民党抗战胜利后盛极而衰自然有清醒的认识。马衡曾私下对幼子马文冲说:“抗战胜利,失地收复,中国一跃而为世界五强之一,正是中华民族百年难得的复兴良机,然而国民党没有为国为民抓住这一机遇,从接收到内战,其所作所为,无一着不是违背民意,徒逞私心,因而未及四年,就把国家拖到绝境。”

    马衡对前任易培基因国民党内部倾轧蒙冤致死更是记忆犹新,纷纷乱世,博物院南北分设,文物历经迁离,复杂程度比那易培基时代更不知繁几,实在再没有必要趟这浑水。此外马衡的儿子马彦祥此时已在解放区从事文化工作,***通过这层关系已示意马衡典守北平故宫,迎接北平解放,解放之后,故宫博物院仍由其主持。同时期望马衡利用自己的身份,影响傅作义,以北平文化古都之重要,力促北平和平解放。

    马衡主意已定,但是面对杭立武的十二道金牌,硬性抗命恐引来杀身之祸,只得使用拖字诀。做点表面功夫,为赋新词强说愁,把挑选、整理、包装、封箱各个工序拉长、做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