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回 :李济之昆明收昭燏,梁思成宜宾留世襄-第2/3页
抗战时期。1940年国民政府正式宣布重庆为陪都。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的感召下,神州大地的各方热血青年,辗转来到重庆,为抗战尽一份力。有职业追求的青年知识分子,因为国字头的研究机构、大学都迁移到了大后方,也纷纷来重庆寻求理想,以求知识报国。
王世襄,号畅安,祖籍福建,1914年出生于北平钟鸣鼎食之家,其祖父曾官至总督,伯父为光绪年状元,父亲王继曾在南洋公学毕业后,1902年随中国驻法公使孙宝琦前往法国进修,并开始了他的外交生涯。民国后,1920年王继曾被派任驻墨西哥使馆公使兼理古巴事务,1924年官至******。王世襄是典型的官二代,从王世襄的母系金氏家族而论他则是典型的文二代。金家系南浔四象八牛之一,母亲金章也是著名鱼藻画家,大舅金城、金北楼,便是最初提倡创立北平古物陈列所的画坛领袖,二舅金东溪、四舅金西崖都是著名的竹刻家。王世襄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秋斗蟋蟀,冬怀鸣虫,架鹰逐兔,挈狗捉獾,皆乐之不疲。1939年母亲金章去世,对王世襄打击巨大,他开始研习学问,认真读书。1943年燕京大学研究生毕业后,王世襄辞别父亲,辗转来到大西南。在成都燕京大学分校,校长梅贻琦留王世襄做中国文学助教,对纯文学王世襄并不太愿意。于是到了重庆海棠溪。在故宫办事处见到了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马衡与他父亲是小学同学,两家是世交,马衡给王世襄安排一个秘书职位,具体负责联系分别设在乐山、安顺、峨眉的三个办事处。王世襄也无顾忌,问马衡是否可以看故宫文物,马衡说现在是抗战时期,不能随便看文物,只能照看文物箱子。王世襄顿时觉得了无趣味,便辞别马衡。又去了中央历史语言研究所,因为当时所长是傅斯年,学问好名气大。这次王世襄是请自己哥哥的同学梁思成代为引见的。这梁思成也是个重量级人物,其父是戊戌变法主角康梁之一的梁启超,其妻是民国才女林徽因,梁思成本人也是留洋归来的建筑学家。岂知傅斯年果然是名士做派,一见面就对王世襄说:“燕京大学毕业的学生,不配到我们这儿来。”把王世襄说得一脸尴尬。
梁思成见傅斯年如此不给面子,为安抚王世襄,便问他是否对建筑营造、野外建筑考古感兴趣。王世襄的平生傲气已被傅斯年打了杀威棒,待听了梁思成的话方还过魂来,忙说:“这个好,这个我喜欢”!
营造学社是由中华民国前任内务总长朱启钤去官离职后创办的,梁思成夫妻自美国留学归来后,由梁思成主持的古建筑研究机构。这里聚集一群令人钦佩、令人敬仰的知识精英。有他们在,有他们的精神渲染,远离重庆四百多里的寂寞偏僻的川西宜宾小镇李庄,如同一个温暖的学术伊甸园,让漂泊的王世襄,找到了最好的栖身之地。
从这些精英那里,王世襄感受着中国知识分子最美丽的精神世界。在李庄,王世襄开始研究古代建筑,并和营造学社的同仁们一起进行野外调查,如参与李庄宋墓的调查,由他绘图并撰文研究该墓的结构、雕饰等。他对佛像的搜集和研究,对明清家具的偏爱,也始于此时。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火硝烟尚未散尽,但胜利的天平已开始向同盟国倾斜,未雨绸缪,国民政府教育部在重庆成立了一个“清理战时文物损失委员会”,由此时已是教育部次长的杭立武担任主任委员,马衡、梁思成、李济等担任副主任委员。这一纸任命,可见在战时特殊时期,机构精简,文博研究机构,已统一由教育部管辖。也可反映出被蒋介石看好的杭立武这位政坛新星,仕途一片大好。杭立武自然以蒋公以国士待我,我将以国士报之的心态,工作愈加投入。王世襄乃燕大教会学校毕业,外交世家出身,英语比较好,于是梁思成安排他负责编印及校对的《战区文物目录》。...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