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回: 马叔平雄纳朝天宫,蔡元培倡设中博院-第2/3页
至此,国立北平故宫博物院共分北平总院和南京分院两处。总院依旧是一处三馆,即总务处、古物馆、图书馆、文献馆。南京分院则对应四个科室,即总务科、古物室、图书室、文献室。对院务之领导,则做了如下规定:如院长在总院,分院工作以院长指定召集人,由各主任、科长组成的院务会商讨,请示院长后定夺实施。院长如本人在南京分院时,分院工作由院长直接领导。
南京朝天宫是江南地区文庙建筑的典范,基本上保留了明代宫殿式体制。朝天宫古建筑群占地面积约七万平方米,保存完好的一组古建筑群。朝天宫之名,系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御赐,取“朝拜上天”、“朝见天子”之意。至此,故宫博物院北有紫禁城,南有朝天宫。一南一北,交相辉映。南京既然是国民政府之首都,南京分院自然分量很重,马衡雄心勃勃,下一步决心修整朝天宫的大成殿、崇圣殿等处,准备将其辟作陈列室,展出南迁文物,发挥南京分院负中华文物典守、研究、流传之定位。
可以设想,如果没有日后的“七七事变”,故宫南迁文物终将安身于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组成国民政府首都文化机构之庋藏,而不会再回归北平故宫。如此观之,当初反对文物南迁的周肇祥、胡适、鲁迅等人,却有一定的先见之明。
南京,虎踞龙盘之地,六朝古都。
自1927年4月,国民党执政的国民政府首都,定都于此。
首都,一国的政治文化中心。1929年6月革命先行者,国民政府之国父孙中山灵柩厝安紫金山下中山陵,植下了民国之根。同时国民政府开始兴建总统府、五院十八部及六个委员会等政府官署。
首都,不能不有文化之根脉、民族之精魂。
蒋介石,作为国家元首,亲自编制《首都计划》,可见其经略首都的用心。
因为前期有了绍兴老乡经亨颐议案及《故宫完整方案》的铺垫,此时经中央研究院院长蔡元培的大力倡导,1933年4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宣布,成立国立中央博物院,蔡元培兼任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设立筹备处,任命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任研究员傅斯年为筹备处主任。
计划中的中央博物院下设自然、人文、工艺三馆。自然馆主任由实业部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出任;人文馆主任由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副所长兼考古组主任李济出任;工艺馆馆长由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所长周仁出任,这确是一个超豪华阵容。
1933年10月,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第377次会议决定:“内政部所属古物陈列所所存物品均划作中央博物院基本物品”。这里讲的所存物品,指的是古物陈列所随故宫博物院南迁的文物,按当时的统计,有5414箱。这些文物行政划归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隶属教育部。也就是说,原古物陈列所的文物从此一分为二:南迁文物划归教育部下属的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未随迁的尚在紫禁城外朝的文物,依旧归属内政部下属的北平古物陈列所。
早在一年前的1932年3月,溥仪在日本人策划扶持下由天津潜入东北,成立了伪满洲国,公开与南京国民政府分庭抗礼,从法理上讲等于清室方面已与中华民国彻底决裂。古物陈列所文物的性质,属于国民政府没收伪产,产权归于南京国民政府,政府自然有调拨之权。
北平古物陈列所南迁文物划归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后,奠定了中央博物院人文馆的雄厚基础。1933年10月,在蔡元培、叶恭绰、李济的奔走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又购买了闽侯何叙甫绘园古物2000多件,其中有钜鹿瓷器、历代铜器、佛像、南北朝石刻雕塑等。
1936年7月,国民政府教育部谕令将原属中央研究院的北平国立历史博物馆又划归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更名为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北平历史博物馆,将其馆藏各类文物20多万件纳入中央博物院体系。...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