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回 张汉卿避寇误国,易培基决意迁珍-第3/3页
1931年12月,故宫博物院接行政院训令,故宫博物院设立临时警务处,以统筹故宫博物院与古物陈列所及中央研究院历史博物馆的防护安全事宜。临时警备处由故宫博物院总务处俞同奎兼任处长,时任古物陈列所所长的钱桐兼任副处长。
说到古物陈列所,真是风水轮流转。在北洋时期,古物陈列所日子好过,但自国民党一统天下,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古物陈列所则显然不受待见。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内政部派参事张秀升、高振龙为会办,接收古物陈列所,周肇祥去职。此一阶段陈列所缩减经费,压缩编制,所务进入维持阶段。期间还一度成为内政部北平档案保管处的下辖单位,所长也改称主任,人员几经变更从罗耀枢到柯璜等,古物所的地位一落千丈。
1930年9月,原国民政府秘书长钮永建接任内政部部长后安排自己的上海马桥老乡、侄女婿、陆军少将加中将衔钱桐为主任委员,北平古物陈列所恢复之前建制与级别。钱桐,字孟材、孟禅,曾在日本军校留学,转任古物陈列所,算是投戎从笔。
故宫博物院有了临时警务处这一机构,形式上可以统筹紫禁城内一院一所一馆的大政方针,古物陈列所遂同故宫博物院一道,进入文物外迁的准备期。
1932年初,面对日本人随时可能攻战北平的危险,易培基电告南京国民政府,提出了尽快把文物南迁以避刀兵之灾的意见。国民政府紧急召开了会议,对故宫的文物何去何从展开讨论。
主迁派认为,国土散失可以有日收复,故宫文物乃中国古文明的结晶,不可再生。覆巢之下,岂有完卵,如果文物被毁于战争,那将是千古罪事,何以面对中华民族后代的子子孙孙。
反对派的意见是,北平正人心惶惶,运走这么一大批文物无疑是向老百姓宣告,国民政府即将弃北平以至整个华北,对稳定民心、共同御敌很不利。国土都不保了难道还要急于去力保这些文物吗?人民、领土、文物哪个重要?哪个次要?
且不说南京国民政府在议而不决,那边厢烽烟又起。1933年1月1日,日军故伎重演制造事端,突袭热河边防重镇榆关(即山海关),不一日榆关陷落。至此,榆关等长城隘口均落日寇之手,北平已门户洞开,无险可守。
故宫文物是迁还是留?留下,可稳军心;迁出,易散难聚。但文物绝不能作为战争的赌注。易培基顶住巨大压力,再次呼吁:“本院物品为东方文化渊薮,关系我国历史文献至钜,遂呈装箱南运,以策安全”。
最后还是蒋介石一槌定音表态:“国家灭亡总有复兴之日;文物被毁永远不可复得”,“只要文物在,中华文化的根就不会断,中华民族的精神就不会亡”。
易培基在1月5日致南京行政院函电中称:“榆关事出,影响北平故宫宝藏,关系全国文化……今事变日急,除随时设法防护外,究应如何办理,请速定夺。”
1月19日,文物南迁最终由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兼行政院长蒋介石做出决策,下令:
“关于保护北平市文化古物事宜,宜函行政院军事委员会负责,其所决定之处置办法,各有关系机关应服从之。”
国民政府遂决定故宫博物院、古物陈列所、中央研究院(含历史博物馆)等机关,挑选文物典籍,一同南迁。当日,故宫博物院即接到代理行政院长宋子文密电,要求将故宫博物院协调古物陈列所一道文物装箱,准备迁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