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北洋将走马袭旧制,清逊帝复辟梦昙花-第2/3页



    在北京,张勋复辟闹剧平定后,黎元洪因识人不慎引来张勋之乱,颜面无存,坚辞大总统之职,遂由冯国璋代理大总统。在冯代理大总统期间中国宣布对德国、奥匈帝国宣战,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一直到任期届满。冯国璋最初亦有连任总统之意,但皖系段祺瑞与其势均力敌、不相伯仲。进则可能两败俱伤,退则相安无事,于是冯国璋选择功成身退,对外公开发表告退通电,提出要“公举一德望兼备,足以复统一而造平和者”来作继任大总统,暗示内阁总理段祺瑞与其一同退出大总统的竞争,共同下野。

    段祺瑞为形势公议所迫,亦不好问鼎大总统之位。这样,在北洋旧部中能力与德望兼备的元老徐世昌被推举出来成为大总统人选,而副总统一职为避免内耗暂时空缺,如此北洋中直系、皖系、奉系各派势力暂时维持一种平衡。

    就法理而论,溥仪的复辟行为实质上是对《清室优待条件》的毁约。而收拾残局的徐世昌这位前朝太傅,把清廷复辟的责任推到了辫帅张勋身上,转移了社会公众视线,撇开了内廷的干系。使得所谓按照契约精神,《清廷优待条例》得以维系。

    再说直系,卸任后善于治产的冯国璋返回河间故里专心作富家翁,只可惜第二年年底因病去世,终年60岁。至此,冯国璋身后的北洋直系进入了曹锟与吴佩孚的搭档时代。

    1918年9月,中华民国借鉴西方文官制度,第一次组建了文人政府,经国会推举水竹村人徐世昌为民国大总统。名义上的文人政府,仍需要背后的武力支持,文人搭台,武人唱戏。皖系背景的安福俱乐部控制的国会是徐世昌的执政后台,而皖系仍惟段祺瑞、徐树铮、段芝贵马首是瞻。

    11月文治总统徐世昌极力号召偃武修文,即停止战事,振兴文教。发表停战令,得到在广东的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军军政府的积极响应,南北双方停战。12月徐世昌派出得意门生朱启钤为政府代表与南方代表唐绍仪举行南北议和,因南北势均力敌,又各不相让,未果。

    徐世昌,字东海,号菊人,前清翰林出身。追根溯源,对清廷及逊帝溥仪还有对待旧主的朴素感情,依然曹规萧随地执行《清室优待条件》,对古物陈列所的费用预算,也是按期拨付。

    作为文治总统,徐世昌表现低调,公开说不进中南海,在正式总统府建成之前,他要在自己家里办公。而这一年,经徐世昌批准教育部把原在国子监的国立历史博物馆筹备处迁到紫禁城的午门城楼,与古物陈列所比邻而居。历史博物馆筹备处以午门城楼和东西亭楼为陈列室,东西朝房和端门城楼为文物库房,其中部分西朝房为办公室。国立历史博物馆除接收社会捐献和政府移交文物外,还主动派员赴各地收购、采集、发掘出土文物。主要馆藏文物主要是国学旧存的礼器、书版、经卷、石刻等以及存放于国子监的明清科举、殿试档案等,文物总计57375件。

    1918年11月,中国参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胜利而告终。这是中国近代以来,首次以战胜国的身份站在世界舞台。消息传来举国欢腾,北京各高校学生、市民、青年军组织游行。在社会舆论推动下,民国政府将当年晚清政府迫于德国压力、象征邦交耻辱而修建的克林德碑,从东单移至中央公园,改名为公理战胜坊。

    11月28日,徐世昌在紫禁城太和殿前广场为庆祝一战胜利举行盛大的中外军队阅兵仪式。午门及各大殿门口左右挂起两面五族共和旗。政府官员身着礼服、戴礼帽,徐世昌在主持阅兵的军官簇拥下,身穿西式燕尾服,头戴礼帽,拾阶而上,步履沉稳,站在太和殿前,频频向受阅官兵脱帽致意,开始发表“公理战胜强权”的演讲。协约国的外国使团前来观礼,并鸣礼炮108响。北洋军队,新式洋枪洋炮,列队经过太和殿前,接受检阅。中华民族似乎已跻身世界民族之林。...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