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回:弄韬晦项城终柄国,诏禅让大清归共和-第2/2页



    南北军事力量发生了逆转,在英国公使撮合下,革命军派伍廷芳与北洋军代表唐绍仪议和谈判,南方革命军提出的议和前提是封建帝制必须推翻,建议共和制政体。同时双方密议清帝退位条件,南方革命军方面承诺,如袁氏响应共和,则孙文以下愿以天下苍生为重,推举袁为大总统,悉数归其领导。

    闻报,袁世凯传话说:“大清气数已尽,当今之天下潮流,亦是共和制,世凯亦是新派人物,容许图之”。

    如是,这袁项城回京城入大内,拜见隆裕太后说:“武昌乱军势大,南方各省响应者甚众。朝廷粮饷无继,战恐无胜算,反而引火烧身,京城不保。当今之势,唯有接受共和,皇帝主动退位,大清帝胄之子嗣可以保全”。隆裕太后等闻听哭作一团,过了半晌方止声道:“袁爱卿,朝廷一直恩典于卿,当今之际,望卿莫负朝廷恩典,保我大清余脉,放我寡家幼帝一条生路”。又道:“这也并不是我爱新觉罗一家之事,总要天下太平就好”。

    世凯闻言,匍匐在地,以头叩地曰:“臣屡受皇恩,敢不肝脑涂地”。各大臣亦哭声一片。

    这是一场智力与实力的比拼。

    南方革命党方面,欲捷足先登,先发制人。1912年1月1日率先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政府,选出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如袁世凯兑现诺言,逼迫清帝退位,则禅让让贤于他。而共和民国之首都,则应该远离北洋重镇北京。

    袁世凯见招拆招,对清廷明里说南军势大,袁某人虽忠心可鉴,但恐难挽大厦之将倾,暗地里让协理大臣徐世昌和买通的太监小德张向隆裕太后吹风,迫其接受禅让,同时对革命军,盘马弯弓射不发,继续保持高压态势,使得实行共和后的总统宝座不得旁落。至于定都之争,暗中指使北洋军搞出一些小动作,证明坐镇燕京之必要。

    最终,还是袁世凯胜出。

    公历1912年2月12日,宣统三年,清廷隆裕太后颁布由状元张謇拟就、由袁世凯定稿的逊帝退位诏书:“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

    尤其是这最后一句,是袁世凯坚持让张謇加上的。可见袁世凯临机处事之时,杀伐果断,就是让南方革命党人断了念想。

    于是改元2012年为中华民国元年。袁世凯为中华民国大总统,定都北京,由南北双方都能接受的人物唐绍仪出任首任内阁总理。

    袁世凯旋即派朱启钤与清廷内务府大臣世续、绍英谈定《关于大清皇帝辞位之后优待之条件》(简称《清室优待条件》),优待条件约定:逊帝溥仪仍居大内内廷,保卫、侍从如旧,适时迁至颐和园;民国政府每年拨银400万两,以支用度;紫禁城皇宫以及皇家行宫、园林,宗庙陵寝属于皇家私产,也受民国政府保护。

    有识之士曰:“以数千年**政体,一变而为共和之国,犹复优待清室,不失尊荣,以视前朝易姓诛夷之惨,相去何止天渊。”

    以不流血的形式实现改朝换代,说明近代中华之政治文明;以每年400万两的对价,取得满蒙藏回汉,诺大中华版图的行政统治权,袁宫保也算居功至伟。

    近代中国自1840年鸦片战争起,积贫积弱,屡受西方列强欺凌,虽经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但最终受囿于封建政体家天下,统治者贤或不肖,皆依天命。共和政体,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实行精英治国,恢复国粹,借鉴欧美,重头收拾旧山河,让古老的中华文明重新屹立于世界文明之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