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抚慰百姓



    第七十一章抚慰百姓

    因为追仙太子没有答应孛儿古兹的和亲请求,孛儿古兹更加怨恨追仙太子了。在他心里,只有别人不对,只有别人应该无条件地满足自己的任何欲望和要求。

    送走了孛儿古兹,追仙太子首先去舜帝村祭拜舜帝庙。舜帝庙的山门两旁分别书写着“德圣”“孝祖”四个大字。进入陵园,中轴线上,依次为山门、献殿、享殿、墓冢与皇城;皇城内又有戏楼、卷棚、献殿、正殿和寝宫,东西两侧配有钟楼和鼓楼。进入山门后,到处都是“孝亲敬老”的故事,有石刻的,有木雕的,有手绘的;有集中在一个地方的,也有分散在道路两旁的。比较集中的地方就是献殿月台。

    月台三面都是石制护栏,护栏上刻满了“百孝”的故事。“孝感动天”就是其中之一,讲的是舜帝“孝亲敬老”的故事:上古时期的舜,是瞽瞍的儿子。舜从小就孝顺父母。父亲是个老实厚道的农夫,母亲死后父亲又为自己娶了一位后妻,但性情粗暴、凶狠。生了一个儿子叫象,长大后也凶残、蛮横、傲慢、无理。只有舜始终如一,不怨天尤人,既使后妈与象千方百计要置他于死地,他对父亲和后妈也恭顺如常,对弟弟加倍关心、照顾,引导其改过自新。舜此超常之大孝心,感动上天。帝尧听说后,特派九位侍者去服侍瞽瞍夫妇,并将自己的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舜,以表彰他的孝心。后来尧把帝位也“禅让”给舜。舜继位后,又大力倡导五常之教,使“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司马迁曰:“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后人也将虞舜誉为“华夏道德之祖”,“百孝之首”,“文明之元”。

    追仙太子按照祭奠黄帝时一样的程序和规格,隆重地祭奠了舜帝,只是规模小一点。

    追仙太子高度评价舜帝是“至贤至孝”的一代圣君。

    追仙太子一行人到黄河东岸游览了四大名楼之一的鹳雀楼。

    鹳雀楼矗立在黄河岸边,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了许多不朽诗篇,以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留下的千古绝唱《登鹳雀楼》最富盛名。

    追仙太子爬到鹳雀楼最上面,凭楼远望,群山连绵,蜿蜒不绝,滔滔黄河,奔流不息,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千。金色的阳光从云缝里像千万支利箭一样,直射江面,粼粼波光,泛着金色的光芒,无比壮观。多美好啊!

    梦蝶用心音诵读着王之涣著名的诗歌《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追仙太子也用心音,同梦蝶一起诵读着后面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二人的声音重叠到一起了,二人的心也融合到一起了。

    永济也是去年华县地震时的重灾区。游览了鹳雀楼后,追仙太子深入县城大街小巷和农村田边地角,认真视察地震灾情,访问最底层的老百姓,关心他们的疾苦和困难,当场拍板解决了许多问题。

    追仙太子亲自去杨博的家里慰问其父母,夸奖他们生了一个优秀的好儿子,给他们送上了一点薄利。

    追仙太子说:“两位老人家,我只是略表我的心意。不是我舍不得,而是因为刚刚发生了大地震,我得把钱用于尽量多的生活困难的人身上去。”

    “太子殿下,杨博经常说您是一个贤能的储君。不要说您给多少礼物,我们就高兴,今天,您能来看我们,我们已经受宠若惊了。非常感谢您!其实,我们家也在尽量帮助受灾、生活困难的人。所以,您就不必太客气了。”杨博的父亲说。

    追仙太子一行人离开永济,再次渡过黄河,到了潼关。这里是去年华县大地震的中心地区。地震造成潼关卫城严重破坏。追仙太子一行人没有去华阴县,直接来到华山下的一个村子慰问灾民,视察赈灾情况。高岚带领的四千八百个神枢营官兵,个个年轻力壮,给陕西华县、华阴县、潼关县等几个县抗震救灾、生产自救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等到追仙太子来到这里时,神枢营的官兵们已经把残垣断壁收拾完了,帮助很多百姓重新建好了新房,帮助老百姓种上了大春农作物。...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